超越昨天 融合今天 共享明天
我國殘疾人康復輔助器具質量水平不斷提高
□ 本報記者 徐建華/文
已經在康復輔具行業工作了十幾年的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康復輔具質檢中心)執行主任閆和平,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我國康復輔具發展的勃勃生機:去年中心向國家申請的一個專門為傷殘人士設計的輔助器具科研項目獲批、近兩年中心牽頭制定了12個康復輔具相關標準……
康復輔具,全稱為康復輔助器具,是指能夠有效預防、代償、監測和緩解殘障的產品、器具、設備或技術系統。康復輔具是幫助殘障人,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傷病人回歸社會最有效的手段。
“超越、融合、共享”是即將召開的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口號。而作為殘疾人康復的重要工具,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產品的質量同樣在踐行著“超越、融合、共享”的殘奧會理念,正在為殘疾人朋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服務。
質量穩步上升
國家康復輔具質檢中心的前身是國家假肢質檢中心,現在的業務包括輪椅、矯形器等多種產品。閆和平表示,近些年來,我國康復輔具產品的質量穩定上升。
以輪椅為例,由于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不是很高,市場準入門檻較低,過去的生產企業不少都是小作坊式的。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珠三角、長三角制造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成規模的企業在市場上迅速崛起,不僅占領了國內市場,出口形勢也一片光明。
在閆和平看來,我國康復輔具產品質量的穩步提升,與我國康復輔具的標準體系建設速度加快有很大關系。作為曾經的全國殘疾人康復和專用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48)秘書處單位,從1991年至今,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共完成了38項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正在報批的標準還有9項、正在修訂的標準也有9項。
據悉,目前在一些大的康復輔具產品方面,我國的產品標準、檢測標準體系建設已經比較健全,但在一些細分產品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產業潛力巨大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累計建立輔助器具供應服務機構1969個,為殘疾人減免費用裝配普及型假肢2.3萬例,供應輔助器具500余種95萬件,裝配矯形器1.3萬例。
據悉,目前國家標準列出的殘疾人、老年人輔助器具產品有700多種,高于目前國內供應的500余種,這說明我國殘疾人、老年人輔助器具的科研、生產和服務現狀與廣大殘疾人、老年人的需求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我國目前假肢產量僅為4.6萬具,按假肢的平均使用壽命為3年計算,相當于只有14萬具假肢在使用中。而我國急需假肢的截肢患者約有63萬。換句話說,我國假肢的年產量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4到5倍,達到20萬具,才能基本滿足急需。”中國康復器具協會會長靳爾剛說。
根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調查數據,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達8296萬人,其中肢體殘疾為2412萬人。巨大的市場潛力已經吸引了“奧托博克”、“英中耐”等一批國外康復器具企業來我國占領市場。
明天更加美好
專家表示,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深入,我國以輪椅為代表的康復輔具產業將會逐步完成市場洗牌。將來只有產品質量過硬、品牌美譽度較好的企業才能有好的發展前景。
閆和平認為,在中低端康復輔具產品領域,我國產品無論是質量、技術水平還是市場份額,都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在一些尖端的康復輔具領域,如智能假肢,則與國際頂尖水平還有不少差距,這一方面與我國康復輔具起步較晚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有關。
“目前,我們行業的產品已出口到50多個國家,盡管大多是中低端產品,但只要有市場,我們就應該積極參與。在競爭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比如,山東省假肢矯形康復中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建立的跨國公司就很成功,值得全行業借鑒和學習。”靳爾剛說。
靳爾剛表示,我國康復器具的未來發展趨勢應當是推動行業產業化、規模化,推動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實現“給付制”,推動企業集團化和推動參與市場競爭。《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