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航天技術造福國家反哺民眾
——解讀中國航天產業新戰略
□ 新華社記者 張汨汨 孫彥新
中國航天經過50多年的發展,積累和沉淀了一批核心技術。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技術,使之能量得到完全迸發,并造福于國家,反哺民眾,是中國航天產業面向未來的基本命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接受記者采訪時,詳細解讀了中國航天產業最新戰略。
航天產品與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2008年報告,2007年世界宇航技術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已達2510億美元,而且仍然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其中,55%的收入來自于衛星應用產業,而衛星廣播、直播、通信和導航業務,年增長速度更是超過了20%。”馬興瑞說。
“太空經濟”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馬興瑞說。
航天高新技術中所包含的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仿真、計算、網絡、通信、控制、導航、遙測、遙控、遙感、空氣動力、真空低溫、特殊密封、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技術,對于眾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在今年的幾次突發性自然災害中,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顯示出了獨特的技術優勢。
“但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國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衛星應用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馬興瑞說,“為了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在加快天基基礎設施建設和地面網絡終端設備制造的同時,大力發展以運營服務為主衛星應用產業,使航天科技產品與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打造一流航天企業集團
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的主導力量,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兩個1000億”的目標:集團公司總資產在2005年前達到1000億元,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
“依照我們目前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到2010年,集團公司實現‘兩個1000億’經濟發展目標可以說沒有懸念。”馬興瑞說。
不過,他同時坦言,和世界一流宇航公司相比,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世界一流宇航公司”,包括美國的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歐洲航空航天防務公司等。
“我們是一個從行政管理體制轉變而來的軍工企業集團公司。”馬興瑞說,在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經濟發展方式、能力結構布局、經營管理機制、產業發展能力和經濟運行質量等方面,集團公司還存在一定差距。
“從現在開始到2015年,是我們改革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馬興瑞說。
在建設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礎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更加明確地提出,要全面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把集團公司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奮進
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產體系,航天產業麾下“彈”“箭”“星”“船”“器”等各類航天產品的研發、生產、試驗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提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的“太空舞步”,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可以說,我國已經成功邁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馬興瑞說,“但是,相較于美國和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強國的發展水平,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由于我國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基礎工業水平尤其是原材料、元器件和工藝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致使我國的航天科技水平總體上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可喜的是,當前,中國航天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導航衛星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馬興瑞一一列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正在帶動著航天科技的蓬勃發展,這為推動我國從航天大國向強國邁進,提供了一個十分難得的載體。”
2006年頒布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在未來5年及稍長一段時期,國家將啟動并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實現中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以此服務社會,惠及民生。
兩年后的今天,這些目標已經或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