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見真金 ——對如何提高我國船舶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 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中國船舶工業的產品結構也逐步優化升級,實現了由按船東要求建造到主動向市場推出新船型的轉變,實現了客戶群由以小船東為主向以世界著名大船東為主的變化。目前,中國船舶產品復雜度系數已高于日本,骨干船廠普遍采用并串聯的現代造船模式,主要船型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湯彥俊 攝 中國造船業具有勞動力豐富而成本低的優勢,但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文 寶 攝 進入2008年以來,國際國內船舶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步入世界造船大國的中國來說,由于全球經濟增速回落、次貸危機蔓延,以及國內宏觀緊縮、生產成本顯著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已經對其船舶工業的發展形成了嚴峻的挑戰。——題記
□ 潘 清 發展迅速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借助國際船舶市場的景氣周期,中國船舶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統計顯示,全國造船年產量從1985年的221萬噸,到1994年的305萬噸,提升第一個100萬噸用了近10年時間。從305萬噸到2002年的461萬噸,提升第二個100萬噸用了7年時間。從2003年期,全國造船年產量幾乎每年實現200萬至400萬噸的增量。2006年年造船1440萬噸,2007年超過1800萬噸,全國規模以上造船企業利潤總額達到200億元。 隨著產量的提升,中國船舶工業在全球的份額不斷擴大。2007年,全國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份額的19%,新接船舶訂單9845萬載重噸,手持訂單15889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份額的30%和24%。 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中國船舶工業的產品結構也逐步優化升級,實現了由按船東要求建造到主動向市場推出新船型的轉變,實現了客戶群由以小船東為主向以世界著名大船東為主的變化。目前,中國船舶產品復雜度系數已高于日本,骨干船廠普遍采用并串聯的現代造船模式,主要船型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已全面掌握油船、散貨船、集裝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的設計建造技術,并成功進入大型液化天然氣(LNG)、30萬噸級浮式生產儲油船(EP?鄄SO)、大型自升式鉆井平臺等高端產品市場。今年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國第一艘液化天然氣“大鵬昊”號簽字交船,標志著中國已經基本掌握了世界尖端造船技術。代表著當今世界鉆井平臺先進水平的世界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也已于今年4月在外高橋船廠開工建造。 來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船舶出口量達到1171萬載重噸,占完工總量的81%,出口金額突破80億美元,船舶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2007年上半年出口船舶626萬載重噸,占造船完工量的83%,出口金額54.9億美元,同比增長61%,出口船占造船總量的比例創歷史最好水平。 面臨諸多挑戰 盡管中國船舶工業發展迅速,但近年受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持續貶值、國內銀根緊縮及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中國船舶行業在享受國際船市火爆“盛宴”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匯率問題。 200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全年升值幅度高達6.9%。進入2008年后,這一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中國造船企業的產品七成以上為出口,且手持的訂單多為遠期訂單,許多訂單的交船期為2010年,有的甚至為2015年交船。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造船利潤空間已縮小至10%以下。對于以美元結算的造船企業來說,交船期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升值,無疑會進一步縮小利潤空間,如果累計升值幅度達到甚至超過10%,則意味著致命的打擊。人民幣在對美元匯率持續升值的同時,對歐元匯率卻相對貶值。由于中國造船企業使用的船用設備大多采購自歐洲,這也對其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 ——金融市場。 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歐洲銀行對船東貸款的審核非常嚴格,船舶貸款要求必須先提供相應的船舶租約后,銀行才能與船廠簽訂合同并放貸。這一狀況導致船東的融資能力受到很大制約。在此背景下,歐洲船東需求明顯下降,中國造船企業在歐洲市場很難承攬到2011年以后的交船合同,船舶企業出口市場結構發生變化,訂單開始向東南亞市場轉移。 ——國際船舶市場變化。 隨著全球航運市場巨幅震蕩,2008年國際造船市場出現回調,賣方市場開始向買方市場轉變,中國造船企業的手持訂單量將出現停止增長。 ——原材料及勞動力價格上漲帶來造船成本大幅上升,大大影響了中國造船企業的競爭力。 2008年以來,國際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漲,使得造船企業面臨成本大幅提升的困境。而《勞動合同法》的正式頒布實施,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使得中國造船企業在國際船舶市場的競爭力有所下降,一些國際訂單開始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 ——海運安全及環保問題對造船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 近年來,聯合國海洋機構國際海事組織(IMO)關于海運安全及環保問題的技術研究越來越深入具體,內容涵蓋造船、拆船、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管理、航運與港口控制等。“基于目標的新造船標準”(CBS)、“溫室氣體排放”(GHG)評價體系、“綠色船舶設計”(GSD)等相繼推出,共同規范(CSR)、涂層標準(PSPC)等規則與標準也陸續問世。這些新要求對中國造船企業的船型開發與設計、建造技術的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兼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陳剛認為,未來5~10年,將成為考驗中國船舶工業競爭實力的關鍵時期。雖然中國造船業具有勞動力豐富且成本低的優勢,但造船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不強。中國自主設計的主流船型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術船舶仍依賴國外設計,造船業能源資源消耗也處于較高水平。 中國船舶工業未來在新船型開發方面的研究和發展方向,包括船舶數字化智能設計平臺研發,萬箱級集裝箱船舶設計研發,超大型油輪研發,超20萬立方米LNG船設計研發,超大型FPSO船自主設計與建造技術,第六代深水半潛船平臺設計與建造技術,深水SPAR采油平臺設計與建造技術,大型深水起重鋪管船設計與建造,重裝甲板自航運輸船設計建造,新型節能、低排放綠色船舶設計研發。 在船舶建造技術研究方面,值得研究的課題和方向包括:新涂層標準(PSPC)工廠實施技術,高效焊接技術,精益造船技術,船舶建造仿真技術,船舶無余量建造技術與管理標準,總裝廠與中間產品專業加工企業運行機制,資源消耗控制技術,虛擬船廠與虛擬造船技術等。 專家們表示,中國要從造船大國走向造船強國,必須加強自主創新,構建中國船舶工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具體措施包括: ——加快推進船舶工業戰略轉型,加快建立現代造船模式,進一步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 ——將大型造船廠與中小型造船企業整合,開創中間產品專業化制造與總裝廠的規模化建設,形成大型造船產業聚集群; ——加強船舶產品開發、設計、建造、驗收、使用、維護于一體的船舶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支持系統建設,避免低水平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提高市場響應能力; ——發展先進造船生產能力,確保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實現船舶設計全數字化、船舶制造精益化、船舶管理精細化、船舶制造裝備自動化和智能化,從而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增大科技投入,注重新型船開發和品牌、市場營銷方面的建設,引導船舶市場走向,掌握競爭主動權。 目前,中國已擁有3000多家船舶相關企業,620多家鋼質船舶造修廠,此外,還有上百家船廠在改造擴建,超過60家投資新建,50多家拓展改建。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表示,對于中國造船企業而言,如果能夠在時間(縮短造船周期)、質量(提供精細、安全、可靠的產品)、成本(控制原材料成本、降低損耗和浪費)和效益(制造高附加值產品,把員工的知識轉化為企業價值增值)上多下功夫,那么即使面對國際市場環境變化及其帶來的嚴重危機,也能在國際造船行業的“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吨袊|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