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申義 李玉英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綠色農業”一詞非常走俏。但是對于不少種地的農民來說,卻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從不少媒體的宣傳來看,都說“綠色農業”就是不使用化肥、農藥、地膜,一旦使用了,那就不是“綠色農業”,從而也就生產不出“無公害綠色農產品”來,事實果然是這樣嗎? 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的祖先都采用刀耕火種的種植方法,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夕,絕大部分農民種地仍不使用化肥、農藥、地膜,可那時,糧食產量很低,就連溫飽問題也一直解決不了。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大力推廣科技下鄉,科學種田。與此同時,曾經供應緊張的化肥、農藥、地膜也由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糧食、蔬菜、瓜果,肉奶蛋等農副產品開始滿足市場供應,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與科技的發展及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密不可分。 據山西省定襄縣質監局與定襄縣工商局近些年來對農副產品市場的綜合調查分析來看,發現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先進生產手段的運用,都會帶來相應的副作用,比如化肥用久了會造成土壤板結,降低農產品的口味;農藥用多了會污染環境,農藥殘留還會污染食品;地膜用久了會污染土地等等。這些道理近年來農民也越來越明白,同時也引起了農民的擔心,但是要說“綠色農業”不需要化肥、農藥、地膜,那后果恐怕會更加可怕,因為那樣的話,農業可能變成“綠色”了,人們恐怕又要挨餓了。 因此,筆者認為在宣傳“綠色農業”時,絕不能違背“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真理,必須科學地去理解“綠色農業”的真實含義。就這一點來講,國外農業非常先進的國家也同樣離不開科技手段,而是更加科學地運用了先進的科技手段,比如工廠化栽培,無土化種植。就拿以色列世界有名的節水滴灌技術,也并非不要化肥農藥,而是把化肥農藥溶解到水里,通過滴灌來讓農作物科學地吸收。 其實,客觀地講,發展“綠色農業”根本離不開農業科學,也離不開化肥、農藥與地膜等先進的生產手段。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在發展“綠色農業”時,應該怎樣開發與運用與之相匹配的“綠色化肥”、“綠色農藥”及“綠色地膜”,以及所有與“綠色農業”有關的“綠色科學”。近日筆者就在一家媒體上看到一家農藥生產企業利用祖國傳統的中草藥技術,研制成功了高效無毒的中草藥農藥,也可以叫做“綠色農藥”,而有機肥也開始批量生產并得到廣泛應用,應該說,這樣的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農業”,否則,片面地去理解認識“綠色農業”,只能把農民的思想搞亂,甚至直接影響我國“綠色農業”的健康發展。《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