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留洋” 螃蟹鮮香大會堂
山東省東營市質監局河口分局用標準化為漁民鋪就致富路
本報訊 (許 永 梁 麗 記者朱文達)近日,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海星村的25噸文蛤經質檢部門檢驗合格后全部銷往日本。這是今年以來海星村發往日本的第13批海產品,也是東營市質監局河口分局實施標準化戰略以來該區出口海產品數量最多的一次。
河口區位于渤海之濱,擁有400公里的海岸線、幾萬公頃灘涂和幾十萬公頃的近海海域。過去的海星村,只是黃河入海口一個僅有200余人的小漁村,漁民們靠幾條漁船和幾張漁網糊口。2001年之前,海產養殖在整個河口區都未被重視,只有個別漁民搞了幾個規模非常小的小作坊,沒有形成產業。
2001年,東營市河口區政府實施科技興區戰略,提出政府職能部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切實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河口區質監分局對全區海洋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詳細調研,并結合部門職能,提出了標準化助推海洋漁業發展的口號,并率先從河口區的特色漁業入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標準。
從來沒有過標準化養殖的技術和經驗,這給河口區質監分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了能夠將標準化養殖發展起來,切實提高漁民的經濟收入,質監工作人員分別到榮成、長島等海產養殖業發達的地區取經。他們就如何開展標準化養殖,如何制定地方標準等向當地的科技人員、漁民請教。帶著先進的理念回來,該局工作人員與漁民們一道進行養殖區的規劃,對漁民選購的飼料、餌料、種苗等進行嚴格的質量把關。經過2年的努力,養殖區終于初具規模,河口質監分局的標準化工作人員也逐漸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標準化養殖方案,并與有關專家一道起草了河口區海產養殖的標準,經過幾次審議,最終形成了《東營市河口區海產養殖加工規范》。
通過標準化養殖方法的逐漸落實,許多漁村都從中得到了實惠,海星村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據介紹,該村是河口區最早實施標準化養殖、對標準化養殖興致最高、貫徹最徹底的一個村。在質監部門的指導下,該村規劃了3個總面積達2680公頃的灘涂養殖基地,2個近1萬平方米的育苗場,5個總面積達13400公頃的海域養殖場。產品涉及文蛤、黃河口大閘蟹、海參等40個品種。2006年,海星村養殖的文蛤首次通過了日本海洋產業省的檢測,獲得了進軍日本市場的通行證;2007年,海星村養殖的文蛤又憑借高質量順利進入韓國市場;2007年10月,海星村還在人民大會堂為其養殖的黃河口大閘蟹進行了產品推介,黃河口大閘蟹順利進入人民大會堂,成為國宴上的一道大餐。截至2007年,海星村的海產品養殖產業產值達到2億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富裕村。
如今,漁民+養殖基地+集團公司的模式已在河口區形成,標準化養殖已成為每個漁民發家致富的一條坦途。河口區標準化養殖正蒸蒸日上,蓬勃發展。《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