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技術標準對GDP增長貢獻大
研究結果表明近30年來平均年度貢獻率為0.79個百分點
本報訊 (記者徐 風)最近出版的《標準化與經濟增長》研究結果表明,近30年來,我國技術標準對GDP增長的年度貢獻率為0.79%,即年均GDP增長率的10.02%中,有0.79個百分點緣于技術標準的增長。以2007年為例,在35748億元的GDP年度增長中,大約有282.4億元緣于技術標準增長的貢獻。
據《標準化與經濟增長》作者、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于欣麗介紹,標準化的經濟效益有目共睹,但測算或計算出標準化的經濟效益不僅存在困難,而且不易取得共識。雖然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早在20世紀60年代曾就標準的經濟效果進行過討論,但深入到國民經濟層面的研究,國際上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0.79%的年度貢獻率是在對標準化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標準化水平定量評價及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方法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借助于我國技術標準對GDP增長貢獻率的計量經濟模型,并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而得到的。
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國家標準的數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實際GDP(實際GDP是按照1978年的不變價格換算成的,即剔除通貨膨脹影響后得到的GDP值,是目前國內通行的算法)將增加約0.079個百分點。近年來,我國標準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0%,按照這個來估計,標準增長對實際GDP增長貢獻率為0.79%,即在1979~2007年,我國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的10.02%中,約0.79%緣于標準的增長。考慮到間接效應,技術標準可能會滲透到其他要素中發揮作用而進一步作用于實際GDP的增長,其貢獻部分會更大。
于欣麗解釋說,0.079的彈性系數說明了過去30年技術標準對GDP貢獻的幅度,并不是對未來的預測,不能認為國家標準數量的增加,一定引起彈性系數的提高,某些情況下,國家標準的增加會使這個彈性系數下降。國家標準存量和GDP增長并不是完全的正增長關系,但現階段,我國國家標準存量的增長和GDP增長是明顯的正增長關系。
這項研究還分析了發達國家國家標準數量變化不大,而我國入世后國家標準數量呈大幅增長趨勢的原因。一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國家標準作用不同,過去很多年,我國國家標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國外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多重作用,盡管日本、英國等國家的國家標準維持在總量變化不大的水平,但是其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增長速度卻大量地增長。因此,就目前階段,我國國家標準數量的增加是有其現實意義和需求的。另一方面,我國國家標準數量和外國國家標準數量的比較缺乏可比性,國家標準存量與很多因素(如本國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比率、工業化發展的進程標等)有關系。以日本為例,其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工業等少數精細化的輕工業,許多中、低端制造業本國并不開展,因此,相應的中、低端制造業標準也不制定,這也是日本國家標準存量相對較少的主要原因。在我國,這一問題可能與之有較大差異。因此,簡單地將幾個國家的標準數量進行比較是不適宜的。否則,世界統一用一個國家標準存量數字就可以了。
據了解,《標準化與經濟增長》的核心內容是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計劃項目“標準化對GDP貢獻率研究”的研究結果。該項目研究借鑒了英國、德國等國家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結合了我國標準化發展實際。《標準化與經濟增長》已于今年5月通過了由多名院士和包括GDP專家在內的經濟學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