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農業”插上騰飛之翼
實施完整的安全生產體系后我國蜂產業將向高品質發展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有人把養蜂業稱之為“空中農業”,也有人把它稱作農民增收的“甜蜜的事業”。而今,這項甜蜜事業迎來了一次嶄新的革命。
自今年8月1日起,《蜜蜂產品生產管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國家標準開始正式實施。這是繼《蜂蜜》國家標準出臺后又一個關乎蜂產品質量安全的國家標準。
業內人士認為,該標準首次將標準化管理體系納入養蜂領域,無論是對規范蜂產品加工生產、質量與認證,還是對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規范過程控制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蜜蜂養殖大國,浙江、江蘇、山東、安徽、黑龍江、福建等省養蜂業十分發達。其中,浙江省蜜蜂飼養量和蜂產品產量、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蜂產品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20%以上,其中蜂王漿出口占全國的60%以上。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蜂產品線主要以低附加值、科技含量少的蜂蜜等農副產品為主。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諸多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尤其在國際市場。
據浙江蜂之語蜂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之語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蜜蜂產品生產加工是一個“從野外到餐桌”的復雜過程,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很大,它的生產車間不僅僅在廠房,更在田間地頭、養蜂場及運輸等原料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因此,《規范》的實施,其意義遠遠不止于改變了生產企業的行為規范,它對蜂產品整個產業鏈都將帶來深遠影響,例如有機蜂產品。
先進理念進村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我國許多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都將生產有機產品,作為將來企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目前,我國有機農產品主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茶葉、奶制品、畜產品、禽產品、蜂產品、水產品、中藥材、野生產品、調味品、肥料等。
由于有機農產品是指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家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和銷售,并通過獨立的有機認證機構認證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因此,有機農產品生產者必須通過獨立的、有資質的認證機構的有機認證,方能證明其產品為有機農產品。
專家指出,《規范》實施后,認證、可追溯、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的管理理念將會深入農村,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所熟知。生產全程無污染、無化肥農藥殘留、無人工添加、突出自然屬性的有機蜂產品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蜂產品實施完整安全生產體系后,對企業的質量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全國首家同時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GMP良好操作規范4個等管理體系認證的蜂產品企業,蜂之語公司有關負責人說,為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發展需要,他們將生產有機蜂產品列入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認證機構的幫助下,蜂之語以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為基礎,以各項質量管理體系(已通過認證)為依據,以QA和QC小組的質量現場管理檢測為手段,對蜂產品從原料生產開始,到產品出廠,進行全面的可追溯質量監控,使產品自始至終處于可追溯狀態。
打破貿易堡壘
近年來,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對中國的農產品實行嚴格的綠色壁壘,使我國的蜂產品出口和加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蜂農生產的蜂產品價格曾經一度暴跌,銷售困難。
“要走出困境,必須提高我國蜂產品加工水平和檔次,培育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產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浙江省鄉鎮企業局、中小企業局副局長沈金虎說,而在《規范》的指導下,積極發展有機蜂產品,就可以極大地提高中國蜂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檔次,打破國際貿易堡壘,增加產品附加值。
令沈金虎感觸頗深的是,2002年初,歐盟設置“綠色壁壘”,提高了對我國出口的蜂蜜、蜂皇漿中抗生素、重金屬殘留量的標準,并且于2002年1月開始暫停進口我國動物源性食品。一度以出口歐洲為主要市場的浙江蜂產品企業,只能轉戰日本、韓國、新西蘭等標準相對較低的國家。
“為了應對國外挑戰,打破‘綠色壁壘’,我們引導企業從管理上入手,從有機產品試點開始尋找突破口。”沈金虎說, 2005年4月,以江山恒亮蜂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浙江蜂產品通過有機認證,之后,該公司生產的有機蜂蜜、蜂皇漿由上海浦東機場運往法國,這是在3年多的“閉關”之后,江山蜂產品以國際公認的優質產品,打破了歐洲市場對浙江蜂產品的壁壘。
普通的蜂王漿在國內的售價每公斤60元~120元不等,有機蜂皇漿的售價卻是每公斤600余元,而在歐洲市場上,售價還要在此基礎上再高出10倍,并且在歐洲還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沈金虎說,作為蜂產品大省,浙江為全世界生產了將近一半的蜂王漿。蜂產品加工企業,已經從有機產品中,找到了出口的新路子。
但是專家指出,在當前的條件下,農村中小企業尚不能自發地生產有機蜂產品,需要政府的推動和扶持。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合作,通過有機產品的開發,培育一批有機蜂產品龍頭示范企業,形成一條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比較緊密的產業鏈,從而提高蜂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