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品牌墻里墻外花都紅
——福建政和縣質監局采取措施助推政和白茶產業發展
□ 王志棟 陳茂鳳 李 靜
從今年10月1日起,福建政和白茶國家標準將開始實施。據了解,這是福建省政和縣質監局推動政和白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政和縣質監局立足農業標準化,指導企業建立白茶基地、開展標準化生產,并進一步規范政和白茶的生產和銷售,促進白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政和生產白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白茶極品“白毫銀針”進貢朝廷,徽宗皇帝品后大悅,遂把年號賜為縣名,政和縣由此得名。政和白茶采用自然萎凋方法加工而成,原茶青風味和化學成分保持較好,不僅感官品質獨特,保健價值也高。政和白茶作為地域性品牌和特色產品,隨著內銷市場逐年拓展,消費群體不斷擴大,產品暢銷歐盟、日本等國家,出口量和出口交貨值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
“通過緊抓政和白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同時大力推廣專用標志使用,使其特色品質和管理得到進一步提升。”政和縣質監局局長梁廉健介紹說,“近年來,我們在白茶生產管理與市場拓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在該局推動下,政和縣縣委、縣政府于2004年成立了政和縣茶葉產業化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解決茶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出臺了《政和白茶發展及實施意見》,對全縣白茶發展的指導思想、遠景目標、措施辦法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辦基地、引外資、拓市場、創品牌。2005年,全縣白茶龍頭企業達3家,年加工規模達0.46萬噸,創產值0.95億元;成立了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政和白茶企業集團”。目前,白茶龍頭企業已與農戶共建茶葉基地1400多公頃。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茶葉企業形成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組織生產、統一供肥供藥、統一收購銷售的格局,極大地提升了白茶質量,拓展了市場,帶動了白茶產業的發展。政和縣稻香茶業有限公司的白茶基地成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同時福建農林大學中國白茶研究所政和白茶研究基地也落戶于此;今年6月,政和縣白牡丹茶葉有限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成功簽約政和白茶產業化關鍵技術合作,這將極大地提高企業加工技術水平,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提供保障。
為保護政和白茶的品質和特色,維護白茶品牌聲譽,加快構建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政和縣質監局決定通過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進一步規范政和白茶的生產和銷售。2006年,該局開始引導企業生產和使用白茶小包裝。同時,該局立足農業標準化,加大了農業標準化工作力度,舉辦《政和白茶》強制性國家標準培訓班,提升政和白茶企業法人的思想意識和標準化水平,并制定《政和白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加強監督管理,加大政和白茶品牌的宣傳力度。目前,政和縣政和白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已印制了20萬枚,企業正積極申報。對產品包裝上打出“政和白茶”的招牌,茂旺茶葉、稻香茶葉、瑞茗茶業、茗香軒茶業等公司的負責人都表示贊賞并充滿期待。
政和縣縣長陳宗榮表示,他們將繼續加大對白茶產業的扶持力度,以推廣地理標志產品標志使用為抓手,全面推行茶園標準化建設、茶葉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質量;進一步整合政府、企業、經銷商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興茶戰略,強力打造政和白茶名牌產品,全面打開內銷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
政和白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以來,極大促進了茶葉產業發展,并吸納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在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新增了許多就業崗位,大幅度提升了政和白茶的附加值,茶農的經濟效益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全縣茶園總面積達5300多公頃,產量8000多噸,產值2.25億元,占全國白茶產量的50%,是全國最大的白茶生產、出口基地。《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