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孤本”失而復得
災備管理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在假設前
□ 本報記者 杜 吟
一正一反兩件事,夠讓管理界回味的了。
7月5日,四川省北川縣檔案館震后大規模檔案搶救工作結束,記錄了羌族1700多年發展史的“孤本”檔案《石泉縣志》(石泉為北川曾用名)未被挖掘出來。7月6日,因為經常在學校進行防震演練,從而避免了本校2000多名師生傷亡的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在中國災備管理戰略國際研討會上獲得了“中國災備管理最佳實踐獎”。
《石泉縣志》的丟失,讓“孤本”從真實跌向虛無;而被網絡追捧的“最牛校長”卻從虛擬世界走到了真實的臺前。不同結果的兩件事,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中思考并重視這樣一個管理課題———災備管理。
下定義:把事情做在假設前
如果災難發生前有完整的檔案備份,“孤本”或許不會成為記憶;如果沒有始終如一的防震實踐,地震時桑棗中學不知會有什么樣的災難發生。但所有的“如果”都只是一種假設,把該做的事情做在假設前就能減少災害損失。這就是今天理論界熱論的災備管理。
管理學者、萬國數據服務(深圳)有限公司(GDS)副總裁劉國華介紹,災備管理來源于信息安全領域“災備”這個行業術語。如銀行對信息和數據的復制保管,以防備災難發生,這就是“災難備份”,也是初級的災備管理。
從定義上說,災備管理是指事前控制、事中應急與事后恢復的全程一體化管理。它是基于事前的預防和準備,以災難的消減、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為中心環節,組織機構所開展的各種資源規劃、協調、整合與實施的全過程管理。
從時間上看,災備管理涉及3個階段。在防備階段,首先是確認易受災險的區域;其次是建立災險的識別與監測和預警體制,如前不久北京市發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界定面臨威脅時的藍、黃、橙、紅4色預警標志。應急階段也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應急響應,二是應急救援。接下來第三階段,如果應急響應及時有效,則達到排除災險的目的;如果災難確實發生,則在應急救援之后,有一個恢復重建的過程。
如何做:一面旗幟統領“分業”
前不久公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第一次對一個地方災后恢復建設提出了指導原則和遵循標準,它有望為未來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樹立典范。
但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運作,災備管理都停留在危機管理或應急管理層面上,即事中和事后的應對和處置階段。而且,事前(防災減災)和事后(應急救災)都是“分業”而論,“分業”而治。如防災減災和應急救災分屬不同部門,不僅容易形成信息割據、溝通不足、效率低下狀況,而且在遭遇重大突發事件時也不能及時有效地集中充分資源防范和應對。
要克服這種弊端,最核心的問題是,把事前的預防控制、事中的應急救援和事后的恢復重建3階段職能整合在統一指揮、協調運作的災備管理制度架構之中,實現全程災備管理一體化。一面旗幟統領“分業”,這也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社會學家丁學良設想成立“全國重大災害指揮協調中心”所具備的職能。
丁學良介紹,從災難業務管理流程上說,預防和應急本來就應該是一體化的。應急管理的預警、預備和響應3個環節是建立在防災減災的基礎條件和能力之上的,同樣,正確的應急預案與救災行動計劃是基于災險和防災狀況制定的。
同理,恢復重建也必須與前兩個階段整合為一體。防災、減災都屬災備管理的事前階段。都是指在事前如果執行某些業務管理標準,就可以達到消減災險的目的,像執行建筑物的抗震標準或消防標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減災險。另外,如果預警準確,快速應對,就可以鏟除人為的破壞活動或及時轉移人員、財產避免災難,從而達到消減災險的目的。
特別強調的是,在恢復重建過程中可能面臨次生災害或公共衛生事件威脅,而災備管理就是確認可能的潛在風險,以使重建做得更好、更安全。更重要的是,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的依據,必須基于災難調查評估,包括人員、資產和環境的受損數量與程度,因此收集和保存事前、事中、事后的所有資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災備檔案,異常重要。
日常事:災備文化支撐
7月6日,在由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災備管理戰略國際研討會上,許多專家指出,要讓災備管理成為“口頭語”,必須建立防災抗災文化。
中國的文化來自于哪里?劉國華認為桑棗中學的做法無疑符合聯合國提出的2006-2007 減災戰略主題: “減災始于學校”。其核心有兩點,一是提高學校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能,二是把減災演練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或活動中。換言之,就是“在”學校和“通過”學校提高抗災能力。
信息化是現代災備管理文化形成的必備土壤。“要使災備管理成為日常的習慣,信息是災備管理決策與執行的基礎。”劉國華介紹,全程災備管理一體化要求災備業務流程、職能整合和行政體制扁平化變革,其基本前提也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才能使上述“基于分工的協作”管理模式成為可能,因為信息科技能夠讓海量的相關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高效集成。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在手工管理模式下,正是因為無法實時獲得整合化的高質量信息,被迫陷入“人海戰術”境地。
最后,依靠政府之“手”,擎起災備管理文化大旗。北京大學陳平教授表示,無論是從公眾的災備意識和防災演練、災情調查分析規劃到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還是從災備科研到國際合作,政府“有形之手”都起到了主導作用。文化固化出公民的積極參與行動,可以在很多環節為國家災備管理戰略的實施提供配合和協助?!吨袊|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