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節創造新質量
——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以小搏大”側記
北京奧運會賽艇、皮劃艇靜水、激流回旋、馬拉松游泳比賽,都將在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進行。說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小,因為它僅僅是北京奧運會賽場中的一個;說它大,不光占地162公頃,集動水與靜水于一體,而且細細打量,場館處處都折射著北京奧運會的“綠色、科技、人文”理念。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賽場
說起這座水上場館內的高科技,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場館副主任張香東用的第一個詞就是水。和之前的奧運會相比,觀看和采訪北京奧運會賽艇、皮劃艇激流回旋等項目的觀眾和記者將不用再往返于不同賽場之間。這是因為水上公園通過科學規劃和高科技運用,解決了動靜水賽場結合的難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上賽場。張香東解釋說,這主要是場館在動、靜水比賽場地之間修建了熱身賽道,同時也規劃出一片寬闊的水域起到緩沖作用,從而避免了動水比賽時對靜水水面帶來的影響。而動靜結合之后,既能做到賽后利用時項目之間的互相帶動,也在賽時運營上節省了大量資源。
針對“水”字做的文章還不僅限于此。由于賽場內的水體基本為死水,不具備自然循環保潔的條件,如果光靠補水和換水來保持水質,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為此,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采用將靜水區和動水區打通,讓動水區成為整個賽道水循環的“動力”。同時在動靜水之間的訓練道下建造了微污染循環處理器,每天對7.2萬立方米的水進行臭氧過濾和紫外線消毒,避免了大面積換水帶來的浪費。而裝置的尾水處理站,則可將處理后的尾水用于公園內花草樹木的種植,沉淀物可作為肥料。
除此之外,公園內80多種樹種的噴灌全部由計算機控制進行,根據不同樹種實行的分類噴灌,每年將節水30%;賽道兩側建立的雨水回收器,能使90%的雨水回收,保障公園補水的自給。
內部循環的綠色公園
既然是人工建造的水上賽道,必然缺不了對土的處理。因此,張香東用的第二個詞便是土。順義奧林匹克公園綠化和水域面積占總公司面積的82%,賽后將擴大為86%。然而,公園在建設之前僅僅是一片荒灘,而且全部都是粉細沙。據張香東介紹,對這些沙子的處理在公園建設之初曾一度是個大難題,但出于對環境考慮,公園建造者還是決定將挖出的粉沙全部進行“內部消化”。他們在和清華大學水利建設設計研究院合作后發現,這些粉細沙層上面還有40厘米左右的種植土,于是采取先分離種植土,之后通過加鋼筋、凝固劑和水泥等辦法將沙子在公園內部堆成小山,之后再鋪上種植土綠化環境。張香東對此很是自豪:“我們建造這座場館既沒買一車土,也沒運出一車土,節約了近1億元費用。而且在如何利用劣質土方面,也給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鑒。”
從“好運北京”測試賽開始便一直在場館內服務的志愿者告訴記者,現在公園里已經形成了良性的生物鏈,青蛙、鳥類等動物隨處可見,所以場館內很少見到蚊蟲了。
人性化設計的溫馨大家庭
硬件裝備固然重要,但人性化的設計和服務也是保障比賽順利進行的關鍵。這一點在記者工作間就有充分感受。
盡管只是臨時搭建的板房,但進入工作間,記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家”的溫馨:鋼架支柱上纏繞的絹質小花,工作臺上放的小花籃,以及進門地板上鋪的紅地毯,還有手機電池智能充電器,甚至空氣清新機等。
負責這里工作的新聞運行經理楊永平說,這些都是為了方便記者,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設計的,所以志愿者們從顏色搭配和物件配備上都花了不少心思。據介紹,為使記者更好地休息和放松,在媒體休息間特地配置了10個軟質沙發,以及電腦和電視等設施。
場館內的人文關懷不僅是對記者,在很多地方對運動員也進行了精心設計。如場館的建筑物均為灰色調,這不僅是用于吸光,不產生光輻射,還希望運用冷色調幫助運動員調節心情,保障比賽的發揮。除此之外,公園內的建筑也處處體現水上特色,讓運動員產生親近感,比如賽艇艇庫的頂部就是根據賽艇底部的造型修建的。張香東告訴記者,場館在戶外還搭建了運動員家屬會見區,方便與家屬交流。另外,為使運動員可以全心投入比賽,場館還特意對運動員賽前各項程序性檢查進行調整,盡量壓縮時間。他舉例說,現在運動員從稱艇、檢錄、尿樣儲存到下水、劃入比賽水域,所花時間不會超過30分鐘。《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