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建華/文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經濟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10.4%,低于2007年上半年修正后的12.2%,也低于2007年全年修正后的11.9%。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一直以來,中國制造依靠其低成本的優勢,成功打入世界市場,在很多領域,中國企業都在不斷挑戰成本極限,無論服裝、鞋帽還是新能源、汽車和醫療器械,只要技術壁壘被打破,總能找到便宜至少30%的中國商品。但現在,這種低成本的優勢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長期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
受世界經濟疲軟的影響,拉動中國制造的兩條腿今年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6月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16.3%,增速低于2007年1~6月的18.5%,與今年1~5月的16.3%持平。上半年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21.9%,增速低于2007年全年的25.7%;同期進口則增長了30.6%,增速大大高于2007年全年的20.8%。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認為:“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基本面和較大的趕超空間。”而且經濟增速有所回落,在通貨膨脹壓力較大的今天,或許“恰恰是逼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契機”。
“我覺得這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一個‘坎’,而且是必須要邁過的一個難關。這是我們參與全球化競爭,主動適應和被迫調整的選擇。”江蘇省經貿委經濟研究所副處長倪海清說。那中國制造應當如何邁過這個“坎”呢?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認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在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和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使其在全球生產體系中處于價值鏈的高端,把握新一輪的競爭主動權,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轉型。
今天的國際競爭已經不是企業的競爭,也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的競爭市場。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不僅僅是加工制造升級,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舊的增長模式在今天已經無路可走,因為一方面,資源短缺越來越嚴重,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大量投資投進去,回報很低。
當曾經依靠低成本優勢,將中國制造推向全球競爭極致的時候,貿易摩擦似乎也總是如影隨形。甚至在中國制造在世界攻城略地的同時,由于OEM(貼牌)的制造模式和品牌的缺失,中國制造贏得價廉的同時并沒能帶來物美的聲譽,對中國商品謾罵或者侮辱性的指責似乎已經不需要理由,這是當今商業界最詭異的事件之一,2007年引發的“利達玩具事件”就是一個縮影。盡管這一事件最終被證實為美方改變標準,經銷商轉嫁風險,但有關中國制造“質量”的隨意制造事端,恰好說明中國制造需要走品質發展之路,學德國制造或日本制造,成為高端制品的代名詞,而不是低端產品和貼牌代工的象征。
“中國制造的品質之路,應該是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用信息化等技術嫁接傳統產業,構建國際化的研發體系和機制,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樹立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努力培育核心競爭能力。”南存輝說。
倪海清認為,中國制造只有從產業鏈的低端向高端發展,只有技術創新、品牌創新才有出路。價廉與物美的結合點就是“質量管理”。日本、德國的經驗證明,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高科技的制造設備才能實現價廉物美。《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