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改變生態的種子
——吉林白城市燕麥種植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 金 達 呂寄亮
“一片荒涼的鹽堿地,只有稀稀落落的幾棵蘆葦,到處是堿包。在地上抓起一把,全是沙;風一吹,黃沙漫天”。這是一手促成中加兩國10余年燕麥推廣合作研究的、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中加農業科技合作主管周堅強博士到吉林省白城市留下的第一次印象。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轄區內有27萬公頃的土地屬于比較典型的蘇打型鹽堿地,植物難以成活,且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沙化問題。自1998年起,中國和加拿大兩國專家用了近10年時間,成功培養出能生長在鹽堿土壤、風沙、干旱等環境的新品種白燕1號至白燕10號燕麥。該系列燕麥品種能大量吸收土地中的鹽分,燕麥生長的地方,其周圍的雜草也長得非常好,對改善白城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具有了很強的抗性(抗旱、抗風沙),而且產量更高,裸燕麥產量達到每公頃1500公斤,干草產量每公頃10噸以上,在此之前,1公頃土地只能生長1~1.5噸草料。這種燕麥,在白城地區能種植兩季,這就等于把我國雙季種植作物的界線向北推移了近1000公里,相當于擴大了可耕地面積。更為重要的是,燕麥科研對于解決世界性的糧食風險、保證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新品種燕麥的研制成功引起了國家外國專家局等部門的高度重視,紛紛提供條件促進其不斷發展,但要規模種植,標準必須先行。為此,白城市質監局工作人員多次深入種植基地,搜集資料,與燕麥專家共同制定了《白城燕麥栽培技術規范》、《白城燕麥》兩項地方標準,使白城燕麥種植有了統一的標準。同時,他們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協調,使白城燕麥種植成為國家級燕麥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和燕麥的示范推廣基地。2006年,白城燕麥成為吉林省西部地區第一個成功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
白城市質監局還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向市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議,計劃用燕麥來發展兩條產業鏈:一條是通過每年深加工1500噸燕麥,生產燕麥米、面、餅干、纖維素片和濃香型燕麥酒等系列產品;另一條是用燕麥稈做飼料發展牛、羊、兔、雞等家禽養殖,提高它們的附加值,通過增加飼料使白城的畜牧業產值達到全市總產值的50%。這樣就使白城逐漸形成了“燕麥品種選育基地+燕麥品種繁育基地+優質原料生產基地+科企聯合加工基地+生產特色產品基地”的模式。
據美國FDA認證,燕麥是保健食品,有降血糖、降膽固醇等功能,有利于預防和治療某些心腦血管疾病。由于荒漠化地區環境污染少,在那里種植燕麥,只要按照規范操作,栽培中可不施農藥,化肥投入量也極低甚至不用化肥,可生產出綠色燕麥或者有機燕麥。燕麥秸稈是粗蛋白含量很高的優質飼草,可以生產綠色飼料、有機飼料,對促進我國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十分有利。
目前,在吉林省政府和國家外專局的支持下,白城種植燕麥已擴展到7000多公頃,種植面積已延伸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計劃到2010年把燕麥播種面積擴大到1.3萬公頃?!吨袊|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