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世界權威研究機構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最近公布的2009年全球經濟發展形勢預測的結果顯示,明年全球制造業的增加值將達到11.783萬億美元,中國將以17%的份額位列全球第一,而美國則會少中國一個百分點,退居第二。去年該機構還認為美國制造業的領先地位有望維持到2013年,而現在的預測結果卻將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國”的預期提前了4年。于是,該機構斷言,這一變化將終結美國100多年來在全球制造業的支配地位。而一些經濟歷史學家則據此更進一步論斷,這將使中國回歸其在大約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占據了約1800年之久的世界第一。
看到有人將世界“第一制造國”的冠冕加諸己身,相信一定會有許多中國人在心中暗生一種自豪感,但是,只要稍微對中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形勢有所了解,并有一些理性的判斷,當會很清楚,這個或許真的會降臨到中國頭上的世界“第一制造國”的頭銜,不僅相當沉重,而且也不會像看上去的那樣光彩照人。
關于這一點,丟掉“世界第一”寶座的美國人看得倒十分清楚。總部位于華盛頓的行業組織———美國制造商協會(NAM)主席約翰·恩格勒,對上述預測給出了相當冷靜的評價。他一方面表示,由于中國的規模優勢,加之當前美國經濟增長減速,趕超將“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他卻認為:“這對美國應當是有益的,因為這既有利于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政治穩定,又意味著美國繼續擁有向這一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出口及投資的機會。”
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看,恩格勒的這種中庸化的表述,自然更多是對美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樂觀期待,可是轉換到中國的立場,他的觀點無疑會變成一種必須引起我們關注的提醒。要知道,在制造業“不可避免”地退一步,絕非只是對應當前美國經濟增長減速這一點,這一“退”之后,恰恰讓美國人看到了在“第一”的位置上可能會被忽視更多、更好的“機會”,如果美國人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并將其轉化為向前“跨”出一步的力量,這對他們來說當然是“有益的”,而對中國而言,卻將是十分可怕的。
如果把恩格勒的以上表述與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說過的一句話聯系起來,你就可以體味到其中所蘊含的可怕力量了:“中國越發展,美國越富裕。”盡管郎咸平的這種觀點失之偏激,這也是他“敢于放言”的一貫作風,但只要了解這一觀點背后的邏輯支撐,我們當能發現,這種“放言”也是一種“危言”,“聳聽”之后,的確有發人深醒的道理。
在郎咸平看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根源在于我們一直處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最末端,即“6+1”結構中價值最低的“1”的部分。所謂“6+1”結構,即在全球制造業產業分工7大環節中,產品設計、原料采購、貨物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商業零售這6個軟性環節創造(占有)了9成的價值,而加工制造作為唯一的一個硬性環節,卻只創造(占有)1成的價值。這個“1”在整條產業鏈中不僅價值最低,創造盈利最少,而且還要承擔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巨大社會代價。相反,美國制造業卻幾乎掌控著“6”的部分,它現在放棄“1”,也就意味著要在“6”中尋找更多的機會,索要更多的價值。
事實上,中國經濟近些年的發展現狀也印證了郎咸平的部分觀點。人們已經看到,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作為拉動中國這架大車最重要的引擎———“中國制造”目前正面臨著一種十分復雜的境地。一方面是中國重化工業的高歌猛進,推動“中國制造”將全球競爭推向極致;另一方面,資源與環境的困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為世界性的危機,中國制造的代價越來越昂貴。制造能力強而技術能力弱,產業規模大而產品附加值小,硬件規模大而軟件規模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等問題已經暴露無遺。
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以往的成本競爭優勢正在消失,一個高成本的中國制造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于是,在不放棄仍有潛力和價值可挖的“1”環節,即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將作為中國制造業增長重要支撐的前提下,把握全球產業升級的契機,實現產業重塑和轉移,在“6”的環節尋找突破口,就成了中國制造業唯一正確的選擇,也是真正走向“世界第一”的唯一道路。《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