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篷可抗8級風 轉場只需5小時 高科技處處體現
奧運會臨時設施高質量低成本
□ 本報記者 王惜純/文
可隨時拆卸的帳篷,能以每小時200平方米速度拼裝的耐重壓地面、一次充電可行駛40公里的智能環保代步車……這些奧運臨時設施也許人們并不熟悉,但是它們卻和美麗的五環旗一起,給北京奧運會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外觀造型獨特,結構變化靈活,內部空間開敞,能在短時間內組裝和拆卸,可整體移動或拆卸重裝再用,這種新型的被稱為“奧運臨設”的臨時設施,曾在巴塞羅那、亞特蘭大、悉尼、雅典奧運會、都靈冬奧會、多哈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中頻頻亮相。它們融入了現代建筑的理念與元素,成本低于永久設施而舒適度絲毫不降低,得到了歐美發達國家的廣泛認可和應用。
奧運臨設如何既保證場館設施的高質量,又能合理控制其成本呢?
承擔北京奧運臨設建設的北京城建國際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建國際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北京奧組委在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初,充分借鑒國外其他主辦城市的成功經驗,既考慮了如何符合舉辦奧運會的要求以及在賽后充分利用新建場館的問題,同時也考慮了要盡量多地采用臨時設施,以達到節省建設投資的目的。為此,北京奧運會的31個競賽場館、17個非競賽場館和45個訓練場館均采用了包括臨時用房、臨時旗桿、臨時坐席、臨時地面、臨時看臺、臨時隔離圍欄、結構支持等10余類臨時設施。
據介紹,臨時設施發展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尚無成熟的理論標準。像北京奧運會這樣大規模、綜合性地采用臨時設施來滿足大型活動的使用需求,在我國當屬首次。
“各項賽事所需的臨時設施種類繁雜,多數任務均為初次嘗試,加之工期緊、任務重以及點多、面廣、線長、活多零碎等特點,執行難度可想而知。”承擔奧運臨設項目Ⅱ標段工程任務的城建國際公司副總經理董斌給記者舉了幾個例子,為參加馬術比賽的馬匹提供的臨時馬廄對內部采光、通風以及喂養設施的專業要求極高;射箭比賽場地加建的“擋箭墻”,在無適用標準可供參考的情況下,設計人員根據其使用要求的地面平整度、整體抗風力、接口焊接強度等特點,多次對設計參數進行分析論證,確保萬無一失。
北京奧運會比賽場館建設大多力求多功能化,一個比賽場館往往承擔著多項賽事的需求,從而出現了一個新詞匯———轉場。轉場即一個場館由滿足一項賽事需求到滿足其他賽事需求的轉化與過渡。其幾大特點包括:準、穩、實、調、快。其中臨設項目以快字為重。
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是在奧運比賽中有轉場需要的場館之一。其轉換項目為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到藝術體操比賽,賽時轉換間隙為20小時,臨設部門的轉換時間為5小時。
在5小時的轉場時間里,奧運臨設項目部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包括臨時隔斷設立、新聞主席臺背板的制作、主席臺和裁判臺的搭設等工作。其中,尤以裁判臺的搭設最費工時。
項目前期,由于未曾預料到臨設的轉場時間會如此之短,所以主席臺使用的是常規的舞臺腳手架搭設。這種搭設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很好的保證臺子的剛性和穩定性;缺點是自重大、搭設時間較長、造價高,如果負荷過大的話,還有可能破壞場館內的木地板。而且材料上根本不能重復使用。
在技術人員的反復設計論證下,一套俗稱“搭積木”的方法浮出水面。
主席臺由若干個“積木”拼裝而成,“積木塊”分別由符合羽毛球比賽主席臺和藝術體操比賽裁判臺尺寸的小“積木”模塊組成,材料為結構施工中最常見的竹膠合板和木方。在保證主席臺強度和剛度的前提下,“積木”結構不僅減輕了自重,而且縮短了搭設時間,損壞木地板的幾率也幾乎不存在了。在轉場測試中,臨時設施轉場僅用時3小時30分,節省了1個半小時。
隨著賽事的陸續展開,一批賽前臨時加建、賽后快速拆除的建筑設施,循環流動于奧運比賽的各個場館間。它們如同在凝固的音樂中穿插演奏出一段段跳躍的旋律。
當觀眾在看臺上熱情地歡呼時,他們可能不知道,數十萬個臨時看臺坐席、人性化設計的殘疾人坡道、LED大屏幕支撐架、攝像機平臺、線纜橋架、人行通道、音響架等,用的都是高科技的國產臨設產品。
凝結城建人心血的還有用于奧運安檢、車檢等用途的臨時帳篷。這種帳篷由鋁合金和PVC材料制成,不僅能防火,還可抗8級大風。考慮到夏季氣溫高,帳篷內還可裝空調。
“雖然看著不起眼,但這些通過科技手段研究、分析、解決工程設計、實施中遇到的新問題,開發出的環保節能臨設產品,可以全面滿足奧運會和殘奧會對臨時設施的需要。”城建國際公司有關負責人自豪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