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鳴
為了表達自憐,女詞人李清照曾寫過一句著名的詩句:“人比黃花瘦。”假如這位才女活在今世,只需逛一趟超市,進一次飯館,恐怕就會把這句詞改寫為“貨比黃花瘦”了。
何以見得?受各種因素影響,“漲價風”如今越刮越猛。細心的顧客發現:超市內不少商品直觀上好像沒有上調價格,但它們的“身材”明顯變“苗條”,分量也在悄悄“縮水”。比如楊小姐經常購買5.3元一袋的瓜子,可是最近買的一袋瓜子,拿在手里覺得輕了不少。經對比后發現,她原來購買的308克瓜子已經變成260克了。其實,與楊小姐有同樣“發現”的顧客不在少數。任女士表示,平時喝的某品牌果汁原來是600毫升/瓶,現在售價雖然仍是3.2元,但已改成了500毫升裝;原來每罐370克的一款八寶粥也減少了10克,但價格還是3.6元。很明顯,商家很巧妙地利用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偷偷在包裝上下工夫,造成商品隱性漲價的事實。而且一些商家對此并不覺得虧心,他們聲稱:重量確實減少了,我們的產品包裝上已清楚標注重量了。”
不過,并非所有的商家都這么“愛面子”,有的干脆缺斤少兩。日前,市民王先生花48元買了一袋標明15公斤的“澳特絲苗米”,回家一稱,發現只有13公斤。王先生去找賣米的商家,他說這是廠家的問題,進的貨本身就只有這么重,且整個市場進的米大都不足秤,這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現象。隨后,王先生又詢問了其他幾個店鋪,店家承認那些標重15公斤的袋裝米確實不足量。這種標重與實際重量不符的現象,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有消費者氣憤地說,假如我答應付48元,卻只給商家45元,行不行?
市場上某些食品雖說“日見憔悴”,可在飯館里卻是一幅“菜肥肉瘦”的景象。“看樣菜的時候,肉、菜都挺多,菜品上來后,約10寸的西式方瓷盤的一端被擺放了一朵雕花與綠菜葉,另一端只有少量的菜品,實品與展示的樣品肉菜滿盤的情景相去甚遠。”在漁公漁婆亞運村店用完餐后的劉女士對自己的用餐經歷發出感慨。眼下,一種用裝飾品占滿餐盤位置的西餐裝盤方法,正在中高檔餐館中悄然流行,有的餐飲企業還聘請了專門的擺盤設計師對菜品的擺放進行設計,以在菜品旁擺放蘿卜雕飾、鮮花等的做法比較多見, 這也是餐飲企業規避漲價的又一“新”招。部分餐飲老板毫無遮掩的縮水行為,多少讓顧客覺得寒心。對此,中國烹飪協會專家表示,原本西式分餐制和裝盤藝術都是值得中餐業學習和借鑒的,可是對于個別企業“歪用”西餐擺盤技巧,中國烹飪協會希望企業既要吸取國外好的經驗,也要注意到國內的飲食文化與之不同的地方。專家建議商家在積極推進西餐的分餐和擺盤時,還要規范銷售行為,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好不要“瘦”得太難看。
誠然,漲價風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沉重的壓力,消費者不容易,商家也不容易。事實上,對于某些商品的適度漲價,消費者多少都能諒解。但大伙兒不能原諒的是,商家故意愚弄消費者,大玩母雞變鴨的“聰明”把戲。尤其是一些“聰明”商家認為,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遠遠高于重量,通過減量可以弱化漲價。然而他們顯然低估了消費者的智商,盡管他們花了不少力氣,又是改造生產線,又是修正包裝和廣告語,但只需一位經驗豐富的家庭主婦拿眼一望,貨架上那些個苗條清秀、亭亭玉立的商品就得露了餡兒。《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