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壁壘”下的“高增長”
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制度引領我國食品產業與國際接軌編者按
衛生注冊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有效促進了我國出口農產品、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與主要進口國的接軌。通過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的衛生注冊的引導示范,培育了一大批安全衛生控制良好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直接帶動了我國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安全衛生控制水平的提升,為出口企業跨越進口國技術壁壘,持續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 朱曉南
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衛生注冊登記企業12381家,其中有5139廠次獲得國外和我國港澳地區的注冊。僅2001年到2007年的7年間,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總額從160億美元增加到370億美元,增長了131.25%。
出口食品、農產品實現了在國外“高壁壘”條件下的“高增長”,應該說,其中出口食品衛生注冊登記制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的安全衛生管理水平,為我國食品在國外技術措施日益嚴格的條件下擴大出口奠定了基礎。
出口食品衛生注冊登記制度實施以來,通過合格評定、技術準入和后續監管使一大批企業在管理和生產設施上實現了持續改進,達到或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培育了一大批安全衛生控制良好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直接帶動了我國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安全衛生控制水平的提升。一大批出口食品企業獲得了我國出口食品衛生注冊和進口國的衛生注冊。
我國于1984年開始實施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制度。出口食品衛生注冊登記制度是基于合格評定原理,按照國際通行的農產品、食品安全衛生控制原則,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建立起來的,對出口農產品、食品生產企業實施的重要技術準入和行政許可措施;是我國對出口農產品、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安全衛生控制體系有效性驗證、能力評價和過程控制監管的主要技術法規,因此是我國有效實施出口農產品、食品檢驗檢疫的基礎平臺。
誰也不會想到,1983年,聯邦德國對我國輸德肉食品企業進行首次加工衛生條件檢查,24家肉食品出口企業全軍覆沒。嚴酷的事實證明,我國出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和促進體制已經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加工企業應該建立怎樣的安全衛生體系?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怎樣建立一個技術評價、技術監管體系,培養出口企業群體,避免企業無序競爭,促進企業持續改進,從而盡快實現與國際接軌?企業和官方開始了深刻的思考、探索。
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制度在出口食品衛生安全管理中發揮了關鍵的技術保障和制度保障作用。該制度以合格評定、認證認可、危害分析、風險管理等國際通行的管理工具和技術法規為基礎,構建了與發達國家等效或等同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核心平臺,在歷年應對進口國官方實施的等效性評估、檢查中(包括體系評估和現場評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中堅作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普遍認可。
該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出口農產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與主要進口國的接軌。出口食品衛生注冊制度的準入評審和后續監管,已成為有效導入和積極運用國際技術法規的主要載體,引導一大批企業建立并保持了符合不同進口國技術法規要求的企業自控體系,為出口企業跨越進口國技術壁壘,持續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的衛生注冊的引導示范,帶動了一大批國內食品生產企業的衛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該制度的實施,強有力地帶動了官方監管人員隊伍的建設。通過出口食品衛生注冊制度實施的監管實踐、對外迎檢、持續教育和國際交流,造就了一支能夠實時跟蹤和掌握發達國家技術法規、熟練運用先進食品安全控制理論和方法的官方監管隊伍。通過官方監管隊伍對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的技術準入評審(即衛生注冊登記評審和對外注冊評審)和日常監管,有力地促進了出口食品企業安全衛生自控能力的整體提高。《中國質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