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馮曉芳 周丹丹/文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調查,今年以來,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河北6省的紡織行業2/3的企業平均利潤只有0.62%。空前壓力之下,紡織產業近期出現由沿海向內陸梯度轉移趨勢。 重壓之下
紡織業優勢仍在
由于人民幣升值、土地等資源和能源產品價格大幅攀升,企業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急劇增加,加上國家大范圍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等因素的影響,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傳統的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紡織產業承受空前壓力。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的海外買家接受了中國紡織產品漲價的事實,沒有出現訂單大規模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說。
呂政認為,中國不可能像日本、韓國那樣在生產成本上升時,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部轉移到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中國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也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找到一條在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情況下,能夠降低生產成本的出路。
沿海接單
內地加工路徑初現
“盡管越南、印度等國比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更低,給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帶來挑戰。但是更多的東部紡織企業選擇向內地轉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彌補方式。”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說。
在我國,東部地區和內陸地區有相似的文化環境和法律規范,對于東部的紡織企業而言,能規避投資風險。此外,近年我國內地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幅提升,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投資商的目光,產業向內地轉移,既可滿足外需又可兼顧內需。 產業轉移
要科學不要盲目
目前,很多內陸地區為了吸引沿海紡織企業到內地投資,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非常強調自己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以及在環境生態承載能力方面的較大空間。
“事實上,從中國經濟發展來看,中西部地區除了要加快發展之外,在保護生態方面還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如果盲目發展,不顧土地、資源、生態以及勞動力等方面的承載能力,過分夸大內地在這方面的優勢,那么,就會重新步入東部地區在承接國際轉移過程中的一些誤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王微博士說。
王微建議,中西部地區應為未來經濟發展留有空間,實現長期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要和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使產業轉移和承接科學而非盲目。 產業轉移
配套體系不可或缺
對于目前紡織業由沿海向內陸轉移的現狀,王微認為,產業發展不是幾個工廠的集聚,而是一種產業網絡的形成,尤其是相關配套體系的完善。所以,紡織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吸引幾個制造業工廠,而是要從產業配套體系上,產業所需要的重要的服務功能這些方面來考慮實現產業的整體轉移。
王微建議,首先要實現集約式發展。要依托園區來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和集約利用,盡快形成產業規模。通過集群的快速發展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同時,要采取多種方式為產業轉移提供資源整合的平臺。從東部地區的發展現實來看,東部地區在產業升級、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從簡單的依賴專業市場,正在走向資本化的過程。通過企業的上市,通過風險資本的融入,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快速實現規模擴大,快速提升品牌價值。所以,利用資本市場,對于加快中西部整合發展資源非常關鍵。
此外,要依托核心環境和龍頭企業來帶動紡織產業加快轉移。特別是要選擇一些在東部地區,或者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企業和關鍵性企業。通過與他們的直接投資合作,收購兼并等方式,帶動產業轉移的快速進行?!吨袊|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