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
5月17日,中國國門時報口岸行第一采訪組圓滿完成了采訪任務,就要回各自的單位了。謝謝、珍重、一路平安,再多的臨別贈言,也不能表達我們依依惜別的心情。
難忘這次特殊時期的特殊行程,難忘我們小分隊的團結協作精神,更難忘10天來在口岸一線所采擷到的阻擊疫病侵入、奮戰在崗位上的檢驗檢疫干部職工的風采,他們的工作作風和敬業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蔡峽成:口岸行采訪組第一組領隊、本報通聯發行部
在口岸采訪的10余天里,我們目睹著、親歷著戰斗在一線的檢驗檢疫戰士肩負使命、臨危不懼、忘我工作的場景和過程為之感動,為之震撼。從心里不禁對那些最可愛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10余個日日夜夜,我們深入一線采訪、熬夜奮筆疾書趕寫稿件、就一篇稿件的命題、段落、甚至用語研討至深夜,在去往下一個采訪點途中的車里酣然入睡,被一線的檢驗檢疫戰士可歌可泣的精神激勵著……
4000多公里行程的辛勞,凝聚了我們小分隊歷時10天的收獲。
我們無暇欣賞江南的青山秀水,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白天趕路、采訪,晚上寫稿、發稿。沒想到,10余天的行程竟然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瞬間度過。一路走來,雖然身體疲憊,但心里很充實。
質檢工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質檢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精密的組合。無論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還是開展“質量和安全年”,都需要我們整體的大協作和密切配合,需要嚴謹、科學的組織指揮,需要上下左右、內部外部的有效協調和精密互動,需要不打折扣、嚴謹細致的貫徹落實。其中,能為我們質檢事業的宣傳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夠成為事業發展中一個環節上的小小“軟件”并能發揮一點作用,是我們的幸運。采訪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忙而有序的口岸、靠前指揮的各級領導、在一線崗位上恪盡職守履行職責的干部職工,感受的是檢驗檢疫人從嚴、從緊、從細的工作作風和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精神,聽到的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我最大的收獲是———不虛此行。
張啟甲:口岸行采訪組第一組成員、本報駐廣東記者站記者
帶著激情上路,同時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直面抗擊疫情一線,鋪開了以大場景、全視野、多角度展現檢驗檢疫抗擊“甲流”的陣勢。我們追蹤著,捕捉著、感慨著,筆下的見聞組成了一篇又一篇生動的報道。
面對一次又一次重大自然災害和疫情疫病的無情侵害,人類從未動搖過生存與抗爭的堅韌拼搏,此次亦然。在口岸,從那一幕幕英勇無畏、迎難而上、愈挫愈奮的果敢鏗鏘中,我們看到、聽到許多連續在工作崗位上奮戰16小時、堅持6天吃住在口岸頂班待崗、體力透支倒在工作現場被送往醫院的許多人許多事;他們中,有即將退休的局領導、老助調,有懷孕5個月的女同志、有病痛纏身的老大姐,有支援一線的處長科長、機關干部、大學生志愿者等。他們嚴把國門,不負期待,譜寫出一首首平凡卻又偉大的國門衛士之歌。
在口岸,各直屬局黨組快速反應、果斷決策、靠前指揮、周密組織、科學調度的樁樁件件立竿見影,其總體指揮能力、群眾動員能力、資源調配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駕馭復雜局面的領導能力全面展現;“黨員模范崗”、“青年突擊隊”、大學生志愿者們在關鍵時刻豁得出來、沖得上去、舍我其誰的奮不顧身等,在口岸一線迅即筑成阻擊疫病侵入的鐵壁銅墻。他們,是人民不懼怕災難的支柱,他們,是災難壓不彎中國脊梁的縮影。
10天的采訪太過短暫,10天的步履太過匆忙。但口岸一線檢驗檢疫人心心相連、手手相扣、并肩而立的形象已長留心頭;剛毅執著、百折不撓、慨然前行的身影仍跳躍眼前……
廖 瑩:口岸行采訪組第一組成員、本報駐深圳記者站通訊員
作為檢驗檢疫隊伍里的一員新兵,在10余天深入口岸一線采訪的過程中,我不僅多了幾位工作上的前輩、生活上的親人,還切切實實地領會到檢驗檢疫人在工作上令人動容的奉獻、忍耐、勇敢和忠誠,沒有過多的口號,只有實實在在的付出,哪里有大疫,哪里就有檢驗檢疫人守護,讓我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檢驗檢疫人的自豪和驕傲。
口岸行采訪活動行程緊、任務重,第一采訪組的組員們上車睡覺、下車采訪,進賓館第一件事就是寫稿子,幾乎每天晚上都奮戰到一、兩點才睡下,第二天早上六、七點又該起床趕路了。而孟凡彥站長卻采取了相反戰術,出奇制勝:他進了賓館后先睡下,一邊睡一邊在腦海里整理文字,睡到凌晨4點左右時就胸有成竹地起床寫稿子。古有“聞雞起舞”,今有孟站長“聞雞舞字”,令人敬哉佩哉。
孟凡彥:口岸行采訪組第一組成員、本報駐遼寧記者站副站長
5月中旬的“兩廣”驕陽似火。
由于此次采訪時間倉促,任務急,我們準備的替換衣服都不多。白天頂著烈日奔波于各個采訪點,整日汗流浹背。為了不給被采訪單位增加額外的經濟負擔,晚上我們趕寫稿件至深夜后,還要趕緊洗替換下來的衣服,然后用吹風機吹干,或者干脆第二天就穿上半干半濕的衣服趕路了。大家戲稱為:這樣更涼快。的確,為了趕報道任務,我們忽略了很多,但同時也從思想上收獲了很多。
第二組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檢驗檢疫人表現出來的那種堅定,那種再苦再累毫不懈怠的責任感,都讓我們為之震撼。親身經歷過才最有發言權,每當采訪時聽到檢驗檢疫人的講述,內心的佩服油然而生。當他或她介紹說,這位是汶川地震時第一批救援小組組長,在這次防控疫情也是沖在最前線,用自己的經驗帶領其他人更從容的應對疫情,那個人總會謙虛的一笑,說:“沒什么,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是啊,每每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檢驗檢疫人總是能以一顆對黨、對人民忠誠的心,打贏一場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無所求的履行著“國門藍盾”的職責。
劉麗達:口岸行采訪組第二組領隊、本報新聞事業發展中心
從5月7日17:00到達上海以來,口岸行第二采訪組一路風塵仆仆,一站接著一站跑,一個采訪接著一個采訪……
能作為這次“2009檢驗檢疫在行動”口岸行第二采訪組的一員,我驕傲!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組員們的敬業精神一路上鼓舞著我。當接到任務,我的心里還在打鼓,這次采訪任務是艱巨的,我們第二采訪組的采訪線路也是最長的,能完成好任務嗎?采訪開始后,組員們深入一線采訪,不辭辛勞,全身投入,所有的細節都證明著我們采訪組是一支能戰斗的隊伍。沿途采訪,我們感受到檢驗檢疫系統干部職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各項防控工作。國門一線,檢驗檢疫人員不分晝夜的守衛國門,辛勤工作,我們采訪的同時也感動于他們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
朱 明:口岸行采訪組第二組成員、本報駐內蒙古記者站通訊員
緣分!能與口岸采訪組的同事一起采訪,真是一種緣分。這次口岸采訪對我來說是一次鍛煉,是一次考驗,更是一次學習!
“我能不能行?能應對這樣大型的采訪工作嗎?”這是我不斷自問的兩句話。正是這兩句話激勵我全力以赴,努力工作,但我還是對自己不夠滿意。我想這次活動,將是我今后創新工作的動力。
十幾天的采訪中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感受。
采訪組的同事真辛苦!白天奔赴一線采訪、看材料,晚上趕寫稿件、發郵件,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沒有更多的時間休息,沒有更多的時間會友應酬,甚至沒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溝通……這是一種敬業,這是一種感動,這更是一種責任。
口岸防控一線的檢驗檢疫戰友們真辛苦!您的崗位,讓您第一時間直面疫病疫情,連續工作幾個工作日是常事。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趴下,沒有一句怨言……這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力量,這更是一種責任。
檢驗檢疫事業真偉大!做檢驗檢疫人真自豪!保護祖國的經濟利益,維護國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這是一種職責,這是一種權力,這更是一種責任。
任振聲:口岸行采訪組第二組成員、本報駐天津記者站記者
采訪結束了,感覺很累,在半個多月的時間里,竟然走完了東南地區六個口岸。行程中,每當我感到渾身酸痛的時候,總會想起那些依然戰斗在防控一線的戰友們。他們還要堅守多久呢?
我看到了奉獻。在上海浦東機場航站樓里看到了無數雙眼布滿血絲,聲音嘶啞的同齡人,撇下孩子,撇下父母,一連十幾天就那樣拖著滿身疲憊,在為防控疫情奔波忙碌。許多人累倒了,可是他們卻說:“輕傷不下火線!”稍事休息之后,再次回到了崗位上。
我感受到了團結。沒有同行幾位的悉心幫助和關照,說實話我是絕難完成采訪任務的。可以說,采訪組是在團結中走完了每一站。而義烏檢驗檢疫局一共有35個在編人員,卻要完成每年25萬人和50萬集裝箱貨物的檢驗檢疫任務。不用多說,這就是團結的能量。
我看到了希望。在距離金門最近的廈門局大嶝辦最前沿,第一次吃到了寶島臺灣的水果釋迦,甜嫩無比。這是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加大,溝通往來不斷增多出現的幸福時刻,我想釋迦的味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甜嫩。因為兩岸的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希望。
孫艷純:口岸行采訪組第二組成員、本報駐寧波記者站通訊員
一路風塵仆仆,一路歡歌笑語,一路緊張惶惑,一路成長進步。
幾天下來,我逐漸習慣了每天凌晨4點睡或者凌晨4點起來寫稿的狀態。在夜深人靜或黎明拂曉的時候,白天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在鍵盤上飛快地敲出來,是一種內心深刻的幸福,還有惶恐,生怕手指不夠靈活,跟不上腦海中像電影一幕幕閃現的場景和感動。
每到一個地方,來不及細細欣賞品位當地的風土人情,匆匆穿梭在會議室、工廠、車間、碼頭,雖然行程短暫而匆忙,所看到的也只是管中窺豹,而正是在各地檢驗檢疫一線的不同場所,我體會著檢驗檢疫在質量和安全方面作出的努力、感受著在防控突發疫情方面發揮的作用,更了解了以前不曾了解的,認識了以前不曾認識的,更深刻地認識了檢驗檢疫在各地外向型經濟中作出的巨大貢獻。
每每在子夜時分到達一個新的目的地,我們的隊伍睡意全無,充滿好奇與興奮地期待著了解這個地方檢驗檢疫部門工作的重點、亮點……
路上,我們經常在說的一個笑話: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半夜十分又想睡覺,又想寫稿;人生最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稿子沒寫好,覺也沒睡好。
趙 琳:口岸行采訪組第二組成員、本報駐陜西記者站副站長
很多年前,毛澤東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就曾說過:“人是要有一種精神的”。憑著這種精神,終于成就了偉大的事業。而今,在我們檢驗檢疫系統,也正在成就一種精神,一種與疫情PK,與時間PK,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不趕走疫情誓不罷休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會成為3萬檢驗檢疫系統干部職工一筆豐厚的財富,成為CIQ的傳家寶,鼓舞和激勵檢驗檢疫干部職工創造更偉大的業績。對上海這個我國最大空港口岸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采訪,使我對種種精神有了最直接的體會和感受,上海口岸檢驗檢疫職工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與疫情PK,與疫情戰斗所體現出的精神,將會指引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績。
第三組
前后13天時間內,口岸行第三采訪組奔波在口岸防控甲型H1N1流感第一線,從美麗的天津到遼闊的滿洲里,我們先后經過大連、丹東、沈陽、哈爾濱、綏芬河,經歷了空港、海港、陸路和鐵路等不同的工作場景。每到一地,顧不上休息,拿起自己手中的筆和相機,開始新一輪的工作。
郭 佳:口岸行采訪組第三組領隊、本報通聯發行部
5月的北京早已開始悶熱,而5月的滿洲里還是漫天風沙。24小時的通關口岸現場,檢驗檢疫工作人員拖著疲憊的身體還在努力工作著,穿著厚厚隔離防護服的小伙子在負壓病房耐心安撫著一位旅客,身后早已汗透;面對旅客的不理解,哈爾濱機場的檢疫人員以笑臉相對,迎上前耐心地解釋著,旁邊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想上前理論,卻被檢疫人員拉住,輕輕地說了一句:“習慣就好了。”
每天我都在不停地被檢疫人員感動著,感動于他們面對疫情時的鎮定與奉獻,在那一刻,慶幸自己是名記者,能有機會沿著祖國的邊境線走一遭,能認識這么多可親可愛的檢驗檢疫工作人員。我拿起手中的筆,把他們一一記錄下來。每一天,我也被我身邊的人感動著。瘦弱的周荃患著病,奔波近600公里進行采訪;年輕的媽媽蘇曉春,忍受著對年幼兒子的思念,每天工作到凌晨;兩鬢已有白發的夏飛平,起早貪黑抱著相機翻山越嶺爬火車,是采訪組中的“鐵漢子”。看著他們,我知道我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了。
夏飛平:口岸行采訪組第三組成員、本報駐深圳記者站記者
在滿洲里陸路口岸,夾在貨車出入境兩條通道中間,有一間用鋁板搭建的小屋,屋的頂和墻分別是藍色和白色,遠遠望去,與枯黃的草原有點不相襯。滿洲里局的同事告訴筆者,這是為防控甲型H1N1流感臨時搭建的檢疫工作間,負責該口岸出入境貨車司機的體溫監測、空箱消毒任務。
小屋約10平方米。里面有3人在值班,其中一位是中年女醫生。雖過5月中旬了,草原仍不時刮起6~7級陣風,地上的紙被吹上半空,小屋也被吹得不停顫動,防疫工作條件是這次采訪活動我所見到最惡劣的,但他們始終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堅守著自己的崗位。“防疫是我們的責任,應該做的。”中年女醫生一句平實的話回答了我滿眼的疑惑。
始于5月7日的“2009檢驗檢疫在行動”口岸行第三組采訪活動,前后13天,行程數千公里。我們深入防疫一線,隨同登機、登輪、登車,把一批默默無聞、戰斗在防疫一線的國門衛士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一路走來,雖然也苦、也累、也想家!但我們始終銘記,是記者就要接近事實,盡最大努力完成報社布置的任務。像中年女醫生那樣,我們做到了!
周 荃:口岸行采訪組第三組成員、本報駐江蘇記者站記者
從家鄉南京踏上祖國的北方,從沿海省份慢慢深入廣闊的內陸。12天短暫的旅程,足跡遍布天津、大連、丹東、沈陽、哈爾濱、綏芬河、滿洲里。日夜兼程,馬不停蹄。雖然無暇欣賞沿途的美景,無暇感受邊境的風情,但在機場,在港口,在陸路,在企業,目睹了檢驗檢疫人的“戰斗”的風采。
當我們采訪雙眼熬得通紅的機場檢疫人員,當我們隨著皮膚黝黑的港口檢疫人員登上入境輪船,當我們走近堅守在大風與極低氣溫中的國門衛士,當我們從每一個企業老板口中聽見一連串由衷的感激之語,有時肅然起敬,有時心酸落淚,有時無限自豪……
我才發現,自己曾經對“檢驗檢疫”四個字的理解是如此膚淺,我才明白,這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使命。從這神圣的使命中,我感受到尊嚴,體會到艱辛,尋找到美麗。
感謝這次口岸行采訪活動,感謝我敬業、樂觀的隊友們,感謝守護國門的檢驗檢疫忠誠衛士。
蘇曉春:口岸行采訪組第三組成員、本報駐浙江記者站記者
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從5月7日開始,我跟隨中國國門時報“口岸行”第三采訪組,輾轉大半個北國,見證了各地檢驗檢疫人為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各地檢驗檢疫部門在“質量和安全年”中所做的特色服務,可謂一路行來一路風采。這短短12天,猶如一堂生動的實踐課,讓我學到了許多、感悟了許多。
難忘在天津海港,我們跟隨天津檢驗檢疫局南疆辦的檢疫人,一起戴上N95防護口罩和防護手套,登上韓國來的“天仁輪”,通過眼見手記、逐個走訪船艙,真實記錄了一場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實戰;難忘在大連大楊創世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這個全球最大的西服加工廠的采訪,感受到在服裝出口過程中,遼寧檢驗檢疫局在當中所做的細致工作和熱心服務,感受到“檢企合作、檢企共贏”的和諧氛圍;難忘在哈爾濱國際機場,與那些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檢驗檢疫一線的國門衛士對話的場景,通過他們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和現場對旅客的耐心周到服務,感受到檢驗檢疫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手中的筆記本已經記了大半本了,但我感到在所記錄的文字之余,這小小筆記本承載更多的是我對檢驗檢疫人的全新認識和敬佩之情。
回頭看看我們這12天行走過的路程:天津、大連、丹東、沈陽、哈爾濱、綏芬河、滿洲里……時間不可謂不緊,任務不可謂不重,但在緊張工作之余,我還是感受到了一種不一樣的快樂。我快樂,因為我感受到了我們這個小小的4人隊伍的精誠團結,哪怕身體再累,只要是為了寫稿,熬到凌晨兩三點也要完成任務;我快樂,因為我感受到我們這個小小的4人隊伍的樂觀豁達,總能在采訪之余不停地給自己講笑話、鼓勵自己努力前行;我快樂,因為從報社調到檢驗檢疫系統后,我再次找到了當記者的感覺,找到那種緊趕慢趕、卻不失成就感的樂趣。我感謝我的同伴,郭佳、周荃和夏飛平,天南地北,我們相伴12天,也許將來這樣的機會不再,但再次相見,相信我們還能會心一笑、想起這北國采訪12天的點點滴滴。
難忘的第一次登機檢疫
5月10日,我和夏飛平隨著大連檢驗檢疫局機場辦事處的登機檢疫組一起登上了來自日本東京的南航CZ630航班。登機前,我問只帶著口罩和手套的楊雪,為什么不穿防護服?她笑了一笑,輕輕說到:“怕引起旅客恐慌。”當時,我很想問她,你只想到不引起旅客恐慌,想沒想過如果遇上感染者,自己的安危?可看著從容的楊雪,我發現自己什么都說不出來。
悶熱的機艙內,有118名旅客,還有不少日本人帶著口罩,連續發現三名體溫偏高者。那一霎,我突然發現,疫情離我很近,似乎隨時都可能出現。當我正在詢問空乘人員對登機檢疫的感觸時,看見楊雪向我這邊走來,她告訴乘務長,機上有一名發熱病人,需要他們配合告訴旅客呆在座位上,不要亂動,立即打開艙門。同時,楊雪開始向地面指揮部報告。在隨后的半小時內,她認真地對該發熱病人作著流行病學調查,并查看其護照,用多支溫度計進行測溫。在此之間,機場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想進入機艙,被楊雪堅決制止。面對衛生工作人員的質問,我聽見楊雪堅定地說到:“現在機上出現發熱病人,你們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我堅決不允許你們登機。”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她就像是一個縱橫戰場多年的老將,從容鎮定,比任何人都美麗。在楊雪工作的時候,我從別人口中得知,這位年輕的女孩經歷過抗擊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奧運安保等戰役,雖說年紀不大,但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不知不覺中,我把手里的相機對準了楊雪,記錄下了她的專注與從容。直到7個小時后,我們被告知那名病人只是上呼吸道感染時,我才發現時間已過去那么久,但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一次別開生面的文藝晚會
5月12日晚上八點,口岸行第三采訪組結束在丹東的采訪任務,驅車前往沈陽。在3個小時的路途中,大家在交流完采訪體會和定下稿件的框架后,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車上文藝晚會。
晚會由遼寧記者站站長張茂盛主持,他首先對大家的樂觀精神表示了高度的贊揚,高歌一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作為開場白。在隨后的時間內,以蘇杭美女蘇曉春為代表的婉約派,很是讓大家震撼了一把。參加晚會的眾代表紛紛表示:能在遼闊的黑土地上聽到如此清幽的歌聲,實屬罕見。《采茶曲》讓大家疲憊的神情一掃而空,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年輕的周荃演唱的《北國之春》、《紅梅花開》等一系列老歌讓大家看到了80后的風采。來自特區的夏飛平老師的一曲《紅日》,仿佛是譚詠麟親臨現場。遼寧記者站的記者陳曦聲音溫婉,很是讓大家驚詫,難以把她的身高和歌聲聯想起來。
短短的3個小時里,大家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歌曲唱到21世紀的歌曲,場面幾度失控,司機師傅在半天的激烈爭奪中,終于搶得并不存在的話筒,說了一句很意味深長的話:“這是我開車以來,走夜路最不困的一次。”
晚會的高潮出現在動物模仿上,以我為首的采訪團成員向遼寧記者站的同志們展現了我們強大的模仿力。若隱若現的貓叫讓大家拍案叫絕,用高八度的聲音發出“F”的叫聲讓觀眾以為路上跑來一只小狗,此后,豬叫、狼嚎、公雞打鳴、綿羊吃草等等聲音讓大家覺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張茂盛站長激動地說:“你們太有才了!”
夜幕中,白色的面包車載著歡歌笑語向著沈陽駛去,當我們到達沈陽走下車子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笑容,神采奕奕,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突發事件報道之中……
在“陣地”最前沿捕捉到的……
口岸行第二采訪組可以說來自五湖四海,北方同志爽快耿直,南方同志細心周到,組合在一起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為同一個目標:用鏡頭和筆尖記錄和弘揚口岸一線檢驗檢疫機構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實況。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是我國惟一有通往墨西哥航班的機場,也是通往美洲國家航班最多的機場。采訪組采訪的第一站就是上海檢驗檢疫局,大家被上海局防控工作緊張而有緒的場面深深吸引著。從設在上海國際機場檢驗檢疫局的防控現場指揮部,到T1、T2航站樓的出入境旅檢通道,采訪組近距離接觸了檢驗檢疫防控部門的指揮人員、出入境旅檢的工作人員、甚至接觸了通過檢驗檢疫通道的入境外籍公民。在T2航站樓入境廊橋門口一側的幾間窄小的屋內,檢疫人員都忙碌著,隔著大大的玻璃窗看去,涂著國外航空公司圖標的大型客機就在我們眼前。機場旅檢科的一位同志認真而嚴肅地對我們說:“你們已經到了防控陣地的最前沿,請跟我到安全的地方去……”
“你沒有從通道走,是怎么出來的,您的《旅客健康申明卡》在哪里?請您馬上到觀察室測體溫。”在廈門國際機場旅檢科采訪時,正趕上一班東南亞某國的客機降落,旅客陸續通過入境通道來到檢驗檢疫臺,檢驗檢疫人員逐一對照護照查看《旅客健康申明卡》。采訪組的一位同志走到柜臺后面拍照,閃光燈引起了一位工作人員的注意,工作人員嚴肅而又禮貌的對記者說了上述一番話。記者趕緊表明身份,說明情況,才免于強制測體溫。
采訪是緊張忙碌的。一路上基本是白天采訪、看材料,晚上、半夜或凌晨寫稿子,嚴重的睡眠不足。所以只要一坐到車上,馬上就不知不覺睡著了。陪同人員在車上與我們交流,還沒說上幾句話,我們就都睡著了,有時還聽到了鼾聲,真是又好笑又尷尬,我們采訪組的一位同志無奈地說:“其實每次上車我都想控制,可是控制、控制,還是控制不住,車一動就睡著了……” 《中國國門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