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鑒衡認證中心獲得國家認監委批準從事風能認證,成為我國第一家獲準從事此項認證的認證機構。到目前為止,我國獲批的機構也只有兩家。4年后即2007年,鑒衡認證中心才發出了我國首張風力發電機組質量認證證書。
那么,風能認證何以要“潛伏”4年呢?據介紹,所謂風力發電,就是通過風輪葉片把動能轉變為電能。專家稱,看上去外型簡單的風力發電機,實際是一個集空氣動力學、機械學、材料學和自動控制學等各方面知識為一體的綜合產品,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目前這個系統還在不斷改進,特別是在容量和性能方面。所以,開展這類產品質量認證要比其他一般產品認證復雜,需要更強、更專業的技術能力。
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王巍博士解釋說,風能認證的技術含量表現在兩個基本面,從技術層面看,風能認證應體現風電技術的前瞻性,盡力為研發、制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應我國環境條件,且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中國型”風電設備提供強力技術支持;從認證操作即技術實現層面看,風電設備這種復雜又自成系統的產品一般需要多個標準來描述,才能涵蓋和說明其所有必要的技術要求。就實施認證而言,比一般產品的難度要大,更需要認證機構的技術能力。
王巍博士說,一般產品可以僅通過檢測、試驗來驗證其對標準的符合性,但對于風力發電機組來講僅靠檢測、試驗還不能夠完全驗證其對規范或標準的符合性,除了檢測、試驗的手段外,還需要進行設計評估,即采用可靠的工程計算手段,對風力發電機組的載荷、極限強度、疲勞強度等進行計算、分析和驗證,這些屬于技術能力的范疇。
一些專家認為,在助力國產風電設備品牌的建立方面,認證要吸納當今發達國家成熟、先進的風電設備設計和制造技術成果,以體現風電設備質量認證的技術含量。同時,考慮我國環境條件,為風電設備自主品牌提供系統技術支持。建立風電設備質量認證制度其實就是建立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認證模式的確定。由于風力發電機組自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其認證不同于其他產品認證,因而不能照搬現有的認證模式,必須要有所創新,創新就意味著要有技術支撐。
據了解,鑒衡認證中心從開始進行風電機組認證技術能力建設到具備這種能力,其間由3位博士牽頭,帶領十幾位工程師專門從事這項工作,先后編寫《風力發電機組合格認證 規則及程序》、《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評估實施程序》、《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評估指南》、《風力發電機組型式試驗手冊》等技術文件;并先后多次派員到風電設備制造發達國家進行學習與培訓,在汲取國際認證經驗的基礎上,開發適合中國特點的風電設備認證體系。
2007年11月,鑒衡認證中心承擔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中的“可再生能源認證技術體系研究及示范”課題通過驗收,其主要創新點在于建立了適用于風力發電機組產品特點的認證模式和程序,在國內首次運用工程計算分析方法對風力發電機組的載荷和結構進行了評估,并建立了風電場項目認證體系。期間,該中心承擔了國家863計劃中“風電系統檢測技術和技術規范研究”課題,并參與了“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葉片產業化關鍵優化技術開發”課題研究,解決了大型風電機組認證的關鍵技術難題。此外,他們還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風電機組認證規范研究及機組認證”課題,制定了大型風電機組認證技術規范,為開展大型風電機組的測試、評價和認證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