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社會 帶動經濟
——新中國60年標準化工作回顧
伴隨著節能標準的推廣,能效標識已在家電市場普及。本報記者 王 嘉 攝
□ 本報記者 徐 風/文
1949年10月,新中國的第一項標準,當時被稱為“中華人民標準”的《工程制圖》標準由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頒布,新中國的標準化和共和國同時誕生。
經過60年的發展,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國國家標準總數已達到23843項,這些標準已深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國家標準體系已初步確立,標準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在國家建設中成長
早在建國初期,標準化工作就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著名標準化學者、我國第一部標準化高校教材《標準化概論》主編李春田回顧說:“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標準化工作。當時的標準化主要在工業和工程領域影響較大,所以并不像現在這樣廣為人知。”
據李春田介紹,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技術管理局內就設有標準規格化處,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負責標準化工作的機構。同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了中央技術管理局制定的“中華人民標準”《工程制圖》,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頒發的第一個標準。
新中國成立后,為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和對外貿易,各主要工業部門加強了對標準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制定了一些產品標準和進出口商品檢驗標準。1950年召開的全國鋼鐵標準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對舊中國留下的帶有半殖民地性質的標準進行徹底改造。1952年,頒發了我國第一批鋼鐵標準,同時,化工、石油、建材、機械等部門也都開始頒發標準。
1957年,在國家技術委員會設標準局,開始對全國的標準化工作統一領導。1958年,國家技術委員會頒發了編號為第一號的國家標準《標準幅面與格式 首頁、續頁與封面要求》,這是建國后首次將標準正式稱為國家標準。1962年,國務院頒布了我國第一個標準化管理法規《工農業產品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管理辦法》,對標準化的方針、政策、任務及管理體制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1963年,我國編制了標準化發展10年規劃,提出建立一個以國家標準為核心,適應我國資源和自然條件,充分反映國內先進生產技術水平、門類齊全和互相配套的標準體系。到1966年,我國已發布1000項國家標準。
在經濟發展中壯大
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方針,國務院加強了對標準化工作的管理,1978年批準成立了國家標準總局。1979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管理條例》,體現了標準化服務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近10年間,我國標準增長速度加快,標準化領域不斷拓寬,標準化在企業挖潛、革新、改造方面,在技術引進與產品出口貿易方面,在節約能源方面,在產品質量管理和科學管理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技術監督局,統一管理全國的標準化工作。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頒布,199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發布。2001年4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同時批準成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
國家標準委成立以后,標準化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近年來,國家標準委會同各行業部門對國家標準進行全面清理,共廢止國家標準2500多項,修訂國家標準9500多項。2006年以來,共下達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2萬項,基本覆蓋一、二、三產業,標準的老化、缺失、水平低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國家標準的標齡縮短到5年以內。截至2009年6月30日,國家標準總數為23843項,目前正在制修訂中的國家標準12726項。國家標準的采標率達到68%。
向國際舞臺邁進
2008年10月,我國正式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常任理事國,標志著我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核心議事層獲得了充分的話語權,實現了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歷史性突破。
1978年,我國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為國際標準化大家庭中的一員。1991年,我國首次承擔了ISO“微束分析———電子探針”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和主席職務。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國擔任國際性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主席和秘書長職務的專家越來越多,承擔制修訂的國際標準也越來越多。截至目前,我國共承擔35個ISO、IEC(國際電工委員會)技術機構秘書處,擔任22個ISO、IEC技術機構主席和副主席;以我為主提出或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草案180項,其中已被批準為國際標準的73項;在ISO和IEC注冊的專家人數達到800余人。
近年來,我國已與20多個國家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簽訂了合作協議,加強了標準化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通了中美、中英、中澳新、中韓標準信息平臺,中歐、中德平臺也即將開通,為促進雙邊貿易和企業發展提供標準信息服務。
向社會各領域深入
經過60年的發展,從過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現在的“衣食住行購樂游”都離不開標準。如今,從偏僻的鄉村到繁華的都市,從老百姓的餐桌到飛向太空的神舟七號,任何一位消費者,任何一個建設項目,都離不開標準,標準化已深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標準化工作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圍繞中央提出的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等要求,國家標準委會同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目前已建成國家級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800個,參與農戶1000多萬戶,標準化在服務“三農”,從源頭確保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了明顯的作用。多年來,國家標準委圍繞中央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要求,持續開展了循環經濟、高新技術、服務業等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促進了產業的穩定增長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先后有20多個省(市)政府還出臺了實施標準戰略的意見和措施,調動了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全社會標準化意識普遍提高。
在國家標準委最近一期即今年第9期國家標準批準發布公告中的197項中,有近30項紡織品國家標準。其中,《紡織品 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等國家標準僅僅從名稱上就不難看出與民生關系的密切,更多標準的重要性是公眾很難從名稱上感覺得到的,如《紡織品 靜電性能的評定 第3部分:電荷量》、《紡織品 水萃取液pH值的測定》等,卻發揮著堅實的基礎性的作用。標準化正在深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和百姓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據介紹,今年以來,國家標準委正在著力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國家標準化體系,加大農業、消費品安全、公共安全、生產安全、節能減排、生態環保、高新技術、服務業和十大重點產業領域的標準制修訂,服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全面加強標準化宏觀管理和綜合協調,健全國家標準制修訂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加強行業、地方和企業標準化工作,加大標準化科研工作力度,抓好標準化政策法規研究,不斷提高標準化工作的有效性;三是不斷加大國際標準化工作力度,鞏固和提高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地位,制定我國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發展戰略,推動具有中國特色和技術優勢的領域進入國際標準化工作領域;四是重點抓好《標準化法》、《國家技術標準戰略發展綱要》、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工程、國家技術標準資源服務平臺四件大事,夯實標準化工作科學發展的基礎。同時加大標準化人才培養力度,造就一支保障標準化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截至目前,國家標準委已圍繞十個重點產業和其他重點領域,下達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1129項,其中包括110項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流通、分等分級以及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生產與加工良好操作規范國家標準項目。今年確定的700多個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都是國家標準委優先安排的鋼鐵、汽車、船舶、紡織、輕工、石化、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有色金屬和物流等10個重點產業領域。根據國家標準委年初與2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全國服務業標準2009年—2013年發展規劃》,今年將啟動259項服務業標準項目,到2013年底,我國將制修訂服務業標準1100多項,服務業標準將達到4000項左右。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標準化工作正在逐步實現四大轉變:一是在發展方向上,從單一性發展向追求國家標準的結構、質量、速度和效益統一發展的目標轉變;二是在發展重點上,從系統性不強的發散型發展向集中支撐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點領域的技術標準轉變;三是在發展模式上,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技術標準轉變;四是在發展思路上,從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向中國標準的國際化轉變。這些轉變將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