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 向右走
——從蒙牛匯源“出售”看民營自主品牌發展
□ 本報記者 徐建華/文
61億港元,蒙牛“賣”給了中糧。
曾經在我國乳業界馳騁了10年的牛根生,也正式交出了自己執掌的內蒙古蒙牛教鞭,轉任蒙牛乳業董事會主席,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接替牛根生出任了內蒙古蒙牛董事長,標志著被中糧收購的蒙牛正式進入中糧系。
雖然同匯源與可口可樂“聯姻”時高達179億港元的“聘禮”相比,寧高寧給牛根生的“聘禮”,還不及同為世界500強的可口可樂公司公司的一個零頭,但不同的是,“聘禮”雖多,朱新禮卻沒能把匯源“嫁”出去,而比他晚7年創業的牛根生,卻是成功“嫁入”豪門。
同樣是自主創業的民營企業,同樣是被很多消費者看作是民族品牌,無論是匯源與可口可樂的“分手”,還是蒙牛與中糧的“聯姻”,都引起了社會的極大的關注。這種關注的背后,是對于自主品牌尤其是我國民營企業創建的自主品牌發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有牛好產糧 有糧牛更牛
10年前,當牛根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這個有著“中國乳都”之稱的塞外青城創辦蒙牛時,他或許不會料到蒙牛會有今天如此之高的品牌價值。
“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如同《大話西游》中至尊寶的這句經典臺詞所言,創辦之初的蒙牛面臨的是“三無狀態”——一無奶源,二無工廠,三無市場,在這樣的“開頭”面前,牛根生是很難猜中蒙牛的“結局”的,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帶領蒙牛不斷前進。于是,我們看到了蒙牛329%的年平均發展速度、229%的年平均增長率這樣的驚人發展速度和10年后綜合實力排名國內乳制品企業次席的驕人成績。
這一切,都為蒙牛提升自己品牌價值提供了基石。于是,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宣布,聯手厚樸基金以港幣每股17.6元的價格投資61億港幣收購蒙牛公司20%的股權。
中糧方面表示,這筆迄今中國食品行業最大宗交易,一方面使得中糧集團能夠以高起點進軍乳品行業,更有利于發揮其全產業鏈食品企業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表明投資者對于中國乳品行業高速發展、尤其是蒙牛這樣的龍頭企業前景的堅定信心。
牛根生也認為,中糧與蒙牛在為公眾提供健康、營養的優質食品訴求上保持著高度一致。中糧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的客戶網絡、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等資源和經驗,尤其是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的戰略思維,有助于夯實蒙牛食品安全和全球化戰略的基礎。
看得出來,對這一次的“嫁娶”,中糧和蒙牛雙方都非常滿意。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糧蒙牛的“聯姻”,一下子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這種激烈反應的背后,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對于“國進民退”的擔憂和對民營企業自主品牌發展的思慮。
品牌不能當兒養當豬賣
按照學理的解釋,所謂自主品牌,是指由企業自主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它有3個主要衡量因素:市場保有量、生產研發的歷史及其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30年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我國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而其中一些迅速成長的民營企業,也在我國自主品牌建設方面成為國家的中堅力量。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制造在很多領域都已經在產量上贏得了世界第一,如服裝、玩具、家具、家電等,但也出現了一個極不協調的現象,就是缺乏自主品牌。目前,我國品牌商品所創造的總值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0%,出口產品有中國自主品牌的不到10%。
在西方,品牌被人們稱為經濟的“原子彈”,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甚至是暴利的投資。耐克委托他人加工一雙鞋只需幾十元,貼上耐克的標簽立即身價數百元;國內市場上,100多元一條的牛仔褲已經不錯了,但若貼上“李維斯”的品牌,同樣的質量標價三四百元;杭州的絲綢服裝在國外頗有市場,如用自己的商標,每件價格僅20多美元,國外公司轉手貼上自己的品牌,售價達200美元以上。
原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曾說,我們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空中客車飛機,為什么?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全世界大部分工業品都在中國制造,但絕大部分的利潤為跨國財團所賺取,中國企業只得到一點點加工費。
正是由于OEM(貼牌加工)帶來的利潤薄、附加值低,于是國人對于自主品牌創建的熱情和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一些有著先見之明的民營企業家,在企業創建之初就走上了自主品牌發展之路,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問題是,這些品牌在取得了一定成績之后,很多都沒能逃脫被豪門收編的命運。
去年9月3日,當可口可樂宣布以約179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時,再次在國內引發了民族品牌的大討論,因為在此之前,美加凈、中華牙膏、活力28、南孚電池、樂百氏、小護士、蘇泊爾、大寶等一大批民族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后都迅速走向了沒落。
面對公眾的質疑,匯源創始人朱新禮認為,品牌不應該有國界,企業應該當兒養當豬賣。
應該說,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企業的并購和品牌的“買賣”,都是非常正常的市場行為。可一個正常的市場行為,為何能引來如此多的非議和關注呢?這一方面與國人對自主品牌的感情有關,畢竟我國在自主品牌建設方面與世界強國差距明顯,好不容易有一個自主品牌建立起來了最后卻被別人拿走了,心里當然不舒服。另一方面,也與我國自主品牌尤其是民營自主品牌的發展困境有關。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民營經濟大多數進入的都是消費品領域,這是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也是“中國制造”揚名立萬的領域,更是一個品牌為王贏家通吃的領域。
在這樣的領域,如果簡單的任由企業家將品牌當兒養當豬賣,并不是一件好事。
敢“賣”更要敢“買”
匯源想賣,沒成功!蒙牛賣了,價錢還不錯!
盡管二者最終結果不同,但實質一樣。巧合的是,在央視一檔非常受歡迎的創業節目《贏在中國》里,朱新禮和牛根生都是評委,作為創業成功的典型指點江山。沒想到,對于自己一手創建的品牌,兩人的處理方式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種求同的背后所折射出來的,是民營自主品牌到底該如何發展?
建業階段,眾多發達國家的品牌政策或許值得我們借鑒。如就保護本土品牌而言,美國對內有《購買美國產品法》,對外有著名的“301條款”。前者規定,美國聯邦政府機構除特殊情況外,必須購買本國產品,工程和相關服務也必須由國內供應商提供。按照“301條款”,美國可以對任何“損害了美國商業利益”的國家進行貿易制裁,從而為美國本土品牌提供最優厚的庇護。
守業和傳業階段,敢“賣”更要敢“買”。無論是蒙牛式的“紅頂”攻略,還是匯源式的高價“賣豬”,帶來的都是一個品牌的前途未卜。雖然蒙牛開創了“國有資本+民營資本+戰略合作”的新型合作模式,從感情上能更令國人接受。但民營自主品牌要想真正成為百年老店,除了敢于當兒養當豬賣,還要敢于當兒養娶媳婦,引來別家的金鳳凰。《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