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治劣 風云激蕩
——新中國60年執法打假工作紀實
圖為質檢人員正在進行執法檢查。本報記者 王 嘉 攝
□ 本報記者 羅 兵/文
60年來,中國的假冒偽劣是經濟社會中的不和諧音符;60年來,打假治劣是一部鏗鏘有力的詩篇。
從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劣質軍用物資到劣質奶粉,從“五反”運動直到聲勢浩大的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從1952年黑心資本家王康年、田文華被槍決到今天三鹿集團高管服刑,60年間,假冒偽劣產品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如影隨形;60年間,新中國的執法打假事業一路風雨、一路高歌,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劇目。
國家質檢總局有關部門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從我國第一支打假隊伍組建至今,全國質監部門累計立案查處案件360萬余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470億元。
通過執法打假,鏟除假冒偽劣產品,質監部門為提升地區的產品形象和區域經濟質量、促進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三反五反下重拳 質量出現新局面
“五毒”等名詞,對于今天的青年人已經陌生了。如果將其譯成今天的流行語“偷工減料”、“劣質產品”、“不法奸商”,相信你一定不會陌生。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反”運動,開啟了新中國打假事業的帷幕。從此,打擊假冒偽劣成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共同關心的大事。
新中國成立后,私營工商業受到黨和政府的保護,但一些不法資本家不僅偷稅漏稅,而且在承建國家工程、完成加工定貨任務中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營私舞弊,嚴重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僅以抗美援朝軍用物資為例,他們有的把用廢膠、次膠制造的一穿就斷底的膠鞋、用方鐵等制造的一刨就斷裂的鐵鎬、用油桶皮制造的一鏟就卷刃的鐵锨賣給志愿軍;有的喪盡天良地用臭牛肉、壞牛肉、死豬肉制成罐頭,用壞雞蛋、胡蘿卜粉制成蛋粉,用發霉的面粉制成餅干,在咸菜中摻進砂子,供應朝鮮前線,使志愿軍不僅不能吃飽、吃好,甚至中毒致死;還有的制造劣質青霉素,有的用從垃圾堆里拾取的腐爛棉花制成急救包,以高價賣給志愿軍。這些劣質藥品和帶有病菌的急救包,在搶救傷員時,非但無效,而且造成不該致殘的致殘、不該犧牲的犧牲。
北京大眾被服皮件廠經理史敏在給志愿軍趕制抗美援朝所用的物資時,把原規定的擲彈筒帶的寬度縮減了1/2;做的機槍墊肩根本遮不過膀背,致使70%的定貨因不能使用而成了廢品。
個別不法資本家利欲熏心,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1952年1月26日,中共黨中央發出指示,一場大規模的“五反”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始了,偷工減料行為遭到了沉重打擊。在“五反”運動中,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中山公園組織臨時法庭,公審貪污犯。1952年,王康年和另外一個黑心資本家田文華在“五反”運動中被槍決。倆人被槍決后,中國貨物市場上出現了幾十年的好局面。
全國打假一盤棋 質監沖在第一線
1978年,中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我國經濟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而假冒偽劣產品又開始死灰復燃,新的造假分子開始蠢蠢欲動。
1978年,國務院分別批準成立國家計量總局和國家標準總局,明確國家標準總局的任務之一是“督促檢查標準的貫徹執行”。1979年,國務院發布《標準化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國家標準總局和省、直轄市、自治區標準局負責管理產品質量的監督和檢驗”。1986年《計量法》實施,這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賦予計量部門行政執法權的第一部法律。這些重大舉措標志著執法打假工作開始進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日常化工作中。
1988年,在安徽金壇縣發生了假種子案件,農民上萬畝莊稼顆粒無收,引起國務院高度重視。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轉發國家技術監督局關于嚴厲懲處經銷偽劣商品責任者意見的通知》。這也是國務院發布的第一個打假文件。
1992年,國務院為協調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工商局、農業部、衛生部等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打假工作,成立了全國打假辦公室。1992年7月20日,召開第一次“全國嚴厲打擊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電話會議”。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也日益猖獗,假煙、假酒、假藥、假化肥、假種子、假農藥、“豆腐渣”工程、拼裝汽車……無所不有。
1998年1月23日,山西朔州市平魯區醫院接到了一名危重病人,癥狀是嘔吐、頭疼、瞳孔散大、呼吸困難,這名病人還沒來得及進入搶救室就死亡了。當時值班的醫生萬萬沒有想到,一起震驚全國的假酒中毒案發生了,而且朔州市成為這起案件的重災區。震驚全國的朔州假酒案,共造成了222人中毒,29人死亡,案件甚至牽動了中南海,時任總書記江澤民曾3次打電話過問此事。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制假售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報告指出:1998年我國市場上充斥的假冒偽劣商品總額高達1329.27億元,對國家稅收所造成的損失達到245.7億元,而當年我國走私總額為1540億元,再加上盜版圖書、光盤等產品,實際上我國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的總量已經大大高于走私數額,各種假貨屢禁不止,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大社會公害。
聯合各行政執法部門開展聯合打假行動,勢在必行。2000年10月,根據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國務院成立了全國打假工作協調小組,開展了全國打假聯合行動。全國打假工作協調小組由國家經貿委、公安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等19個有關部門組成,全國打假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從此,打假工作全國一盤棋,質監部門成為打假的中堅機構和核心部門。質監部門在肩負打假聯絡和組織協調職責的同時,勇敢地站在打假第一線,以無私無畏的精神和拼搏實干的勁頭取得了累累碩果。
聯合打假聲勢浩大,威懾力強,查處了大批大案要案:福建省石獅市非法拼裝汽車案,查扣拼裝假冒偽劣汽車300余輛,處理了43名違法分子,其中4人被判處無期徒刑;江西非法銷售有毒豬油案,一名主犯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6名從犯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至15年等。一時間人民拍手稱快,造假分子聞之膽寒,制假售假泛濫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權威統計顯示,全國打假聯合行動的戰果,有一半是質監部門取得的。聯合打假中的出色表現使質監部門贏得了政府的認可、兄弟部門的尊敬、企業和人民群眾的贊譽,鑄就了質監“打假主力軍”的地位,同時也開創出質監事業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規范市場縱深行 專項打假見成效
2001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明確將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犯罪活動列入“十五”時期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主要內容。也就在此時,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組建國家質檢總局的重大決定,為質監部門執法打假工作的再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
2001至今,執法打假成為質監部門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內容和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抓手,組織開展多個專項執法打假行動,嚴厲打擊了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侵害企業和消費者利益的違法行為,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促進了產品質量提升。
食品專項活動組織了吊白塊、奶粉、蘇丹紅、染色茶葉、蜂蜜摻假、桶裝飲用水、植物油等多項食品專項打假行動,查處了用病死禽畜加工肉類產品、用工業乙醇和甲醇勾兌白酒、用淀粉生產劣質奶粉、食品添加“蘇丹紅”、“鉛鉻綠”染色茶葉等多起造成較大影響的食品造假案件。2005年組織實施了食品質量安全百區(縣市城鄉結合部)、千點(村鎮加工點)、萬戶(小作坊和黑窩點)“百千萬工程”,解決了一批區域性食品造假問題。
假化肥、假農藥以及劣質農機配件等假冒偽劣農用生產資料,給農業生產、農民收入、農村穩定都曾造成很大的傷害。自2002年以來,每年1月起,全國質監系統都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資專項執法打假行動。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以來,全國質監部門共立案查處農資違法案件12.9萬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17.4億元,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案件81起。
自2003年至今,由質檢總局牽頭,會同發展改革、公安、監察、建設、商務、工商、環保、林業、電力監管等部門,成立了全國建材市場秩序專項整治部際協調小組,在全國范圍開展了以建設用鋼材、水泥、裝飾裝修材料等為重點的建材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聯合行動,先后組織了粵閩贛湘桂、津冀魯交界地區,多省、市、區聯動打擊取締地條鋼聯合行動。地條鋼生產猖獗勢頭已經得到有效遏制,建筑鋼材、扣件國家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不完全統計,2003年以來,全國質監部門共立案查處建材違法案件25萬余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62.3億元,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案件113起。
與此同時,質監部門還整治了一批在全國產生惡劣影響的區域性制假售假問題和假冒偽劣商品集散市場。
打治結合求發展 被動工作變主動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2008年,在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以一整段話,闡述了加強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并對執法打假工作在保障產品質量、服務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質監部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通過開展區域整治更加深入地融合到經濟發展大局中,通過緊密圍繞國家中心工作開展打假行動廣泛地投入到社會發展中,執法打假工作的有效性、貢獻率得到切實提升,質監執法打假工作已迎來了“打治結合、科學執法”的新階段。
近年來,質監執法打假工作堅持“打擊、整治、幫扶、規范、發展”的方針,開展區域性質量問題專項整治,引導地區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快”向“又好又快”轉變,推動創建優質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區域性產業優勢。
質檢總局對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開展集中整治以來,按照打擊、整治、幫扶、規范、發展的方針,對某一類產品生產企業集中,但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制假售假現象的區域,通過集中整治區域性質量問題,推動區域內該類產品的質量水平跨上新臺階,并形成區域經濟優勢和產業集群發展。經過整治,區域內假冒偽劣產品少了,優質產品多了;小企業、小作坊少了,規模企業多了;無證生產的少了,產品合格率提高了;黨委政府重視了,地方經濟發展了。
江蘇邳州市人造板企業開展區域整治,爭創全國優質人造板生產基地,成效顯著。如今,該市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從整治前的41.7%提高到97.9%,人造板年產量達到800萬立方米,其中出口量500萬立方米,占全國的45%。
江蘇常州橫林鎮強化木地板,經過整治,產品合格率逐年提高,從2004年初的70%,提高到了2007年底的92%,產品國內占有率達45%,出口量約占同類產品的41%。
山東臨沂市蘭山區人造板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通過區域整治,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
區域性質量問題專項整治、創建優質產品生產基地活動,在引導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形成區域性優勢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臨沭等典型的帶動下,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主動開展整治、創建工作。
科技打假新手段 執法司法相銜接
一件產品質量的好壞單憑肉眼是很難辨別的,大多數質量指標都必須通過專業設備的檢測獲得,但是專業檢測機構的檢測費用很高、檢驗周期長。針對這種情況,以重慶質監局呂長富同志為代表的質監執法人員發揮技術優勢,積極研究科技執法,結合工作實際研究開發了很多非常有效的快速檢測技術,如食品快速辨假方法、電線電纜快速檢測技術、有毒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技術等,極大地提高了執法的有效性,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行政成本。
隨著質檢部門對假冒偽劣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為分散“風險”,造假分子一改過去集中造假、集中售假的方式,分散窩點,并不斷轉移窩點,逃避質檢部門的打擊。針對這種情況,質檢部門推動省際間執法打假工作相互配合,開展區域聯動打假,對造假窩點形成全面圍殲的態勢。如2007年開展了浙閩皖贛查處無證生產白酒省際執法聯動戰役,現場查封無證生產的成品白酒10.08噸,封存造酒原輔料7.7噸,沒收或搗毀非法生產工具15套,取締600多個物證生產場點,搗毀制假窩點16家。
實踐證明,不但要搗毀造假分子的窩點,還要將他們繩之以法,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造假。因此,“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緊密銜接的機制”被寫入了總理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質檢部門堅持依法行政,按照國家要求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每年都有上百起移送司法機關的案件。
打假治劣,正在質檢部門的努力下,不斷向著新的高度延伸。《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