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起舞 綠意盎然
——新中國60年認證認可事業發展巡禮
□ 本報記者 丁 瑩/文
認證認可和合格評定制度,是我國最早從國際上引入的最為成功的規則之一。正當而立之年的我國認證認可事業,正是伴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蓬勃發展起來的。認證認可在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市場行為、指導消費、保護環境、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促進對外貿易等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萌芽:消除技術壁壘 提高產品質量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國內市場和國際貿易都得到迅速發展。但是,由于我國沒有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認證制度,我國一些產品監督形式得不到國際上的承認,在國際貿易中面臨著在經濟上蒙受損失和受到技術壁壘的限制。我國企業由于不了解各國認證制度的要求,許多出口商品打不進國際市場,即使進入,其銷售價格也遠遠低于在所在國通過認證的產品。一些了解認證的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外匯申請國外認證和由國外認證機構出具檢驗報告。建立認證制度,開展產品認證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作為最終消除我國與他國之間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成為我國質量認證工作的當務之急。
另外,如何提高我國的產品質量尤其是出口產品的質量問題,也成為外貿主管部門和各行業主管部門特別關注的話題。把監管關口前移、在生產中實現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已經成為一個必須的措施。
1978年9月,我國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981年4月,建立了第一個產品質量認證機構———中國電子元器件認證委員會。1984年,成立中國電工產品認證委員會。兩個委員會相繼成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相應機構的全權成員和委員會成員。
1991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認證管理條例》頒布。1993年1月1日,我國正式由等效采用改為等同采用ISO9000標準。《產品質量法》頒布以后,原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設立的中國進出口評定認可中心,承擔了中國國家進出口企業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NAB)和中國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實驗室認可委員會(CCIBLAC)秘書處的工作;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設立的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承擔了中國質量體系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NACR)、中國產品質量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中國認證人員國家注冊委員會(CRBA)秘書處的工作。此外,還有國家環保總局設立的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CACEB)和中國認證人員國家注冊委員會環境管理專業委員會(CRCEA)。這些機構為我國的認證認可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可以說,我國的認證認可制度從引入開始就采取了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標準,保持了與國際的同步發展。
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大致經歷了起步、發展擴大、國家認可制度的建立和啟動以及認可制度加入國際多邊互認協議幾個階段。
統一:既與國際接軌 又富中國特色
我國早期認證認可工作萌芽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隨著認證認可工作的不斷發展,對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其管理結構和職能劃分問題,認證認可工作政出多門,各自為政,重復認證、重復收費等弊端也逐漸顯現。為了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認證認可發展和監管體制調整的要求,促進認證認可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履行我國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的認證認可工作。
近年來,國家認監委認真履行國務院賦予的行政管理職能,不斷增強認證認可監管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完成了組織機構、工作制度和工作機制等基本建設,認證認可開始進入規范工作、全面發展、發揮作用的新階段,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著。
經有關研究課題證實,依據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測算,認證認可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671%,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率為0.314%。在當年18萬億元GDP中,認證認可事業做出了1229億元的貢獻;在當年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幅度中,認證認可所做出的貢獻為0.314%。
發展:建立國家體系 實現共同實施
中國特色的國家認證認可體系基本建立。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認證認可工作的通知》,為建立健全全國統一、內外一致的認證認可工作體制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全面清理了認證認可相關的法規規章,發布了70余件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適應新的工作要求的認證認可法規體系已經確立。以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直屬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為依托,構建起省、市、縣和口岸的地方認證監督管理組織體系。組建了中國認證認可協會, 為開展行業自律提供了組織保障。整合了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認可及認證人員注冊等認可注冊機構,建立健全了集中統一的國家認可制度。設立了認證認可技術研究所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深入開展戰略發展、技術和標準化研究。實驗室和檢查機構資質認定、食品和農產品認證、認證認可國際合作和進出口食品衛生注冊管理等制度進一步完善。
組織實施了統一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按照我國政府入世承諾和“四個統一”的原則,從2001年12月起,對19大類、132種涉及健康、安全、環境保護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工業產品實施了內外一致的新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即CCC認證)。指定了相關工作機構,在國內外進行了廣泛宣傳和發動。CCC認證制度的推進,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消費者協會、商業聯合會等行業組織的大力支持,地方認證監管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已涵蓋23大類172種產品。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在推動國家各種技術法規和標準的貫徹、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假冒偽劣行為、促進產品的質量管理水平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
統一管理、共同實施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認證認可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部際聯席會議業已成為部門之間交流和協調認證認可工作的“尋求共識、尋求最佳辦法和方案的平臺”。
整頓規范認證市場秩序成效顯著。法律規范、政府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認證市場監管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從2002 年起,先后開展了認證機構(包括分支機構、辦事機構)全面清理和重新登記,管理體系認證、食品和農產品認證、計量認證獲證實驗室等的認證有效性專項監督抽查,強制性產品認證及指定認證、檢測機構的專項監督檢查,出口衛生注冊登記企業“拉網檢查”及“兩個計劃” 實施等系列專項監督檢查。依法對違法違規的獲證企業、認證機構、檢測機構等進行了處理。建立了認證認可信息網絡,推動電子監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促進政務公開,服務社會公眾,強化執法監督。經過持續不斷的整頓規范和狠抓質量建設,認證服務、質量及有效性逐步提高。
認證認可事業蓬勃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現有依法設立的各類認證機構171個,認證審核員培訓機構39個,認證咨詢機構411個。取得國家認可機構認可資質的認證機構121個,實驗室3226個,檢查機構103個,各級審核員63196人。取得計量認證的實驗室24300個,授權國家產品質檢中心376家。取得出口食品衛生注冊登記資格的食品企業12729個,對6類2257家出口食品企業實施了HACCP驗證。我國認證機構發放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食品安全等各類管理體系認證證書294387份。強制性產品認證從19大類132種產品發展到23大類172種產品, CCC有效證書242444張,持有有效證書企業40537家,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99219張,各類食品農產品有效認證證書58595張。信息安全應急服務資質認證從無到有,目前已頒發信息安全應急服務資質認證證書24張。
與認監委成立之初相比,短短7年,我國的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增長了6倍,產品認證證書增長了3倍,認可的實驗室增長了5倍。認證機構頒發的證書數和獲證企業總數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
關注:采信更加廣泛 國際聲譽提高
現在,我國的認證認可工作已經全面覆蓋了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主要領域,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各有關方面對認證認可更加重視。2003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和2004年、2005、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寫入了認證認可工作。目前我國有17部法律、13部行政法規明確利用認證認可為經濟活動提供技術評價,涉及技術進步、安全生產、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政策等。各部委對認證認可工作也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部門在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積極采用認證認可的手段,采信認證認可的結果,作為加強管理、提高發展質量的有效依據。財政部在政府采購中提出了優先采用節能認證產品等的具體措施和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對這項工作也高度關注。山西省政府和國家認監委著手共同在全省推動循環經濟認證;浙江等一些地方還將認證認可指數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數;一些地方通過地方人大對這項工作進行立法,出臺了促進認證認可的鼓勵措施。企業和社會公眾對認證認可的認知度也在明顯提高。廣大企業、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積極申請認證,消費者購買商品注意選擇認證廠家和認證商品,認證認可已經成為標志著質量和管理水平檔次的“社會時尚”。
認證認可工作圍繞國家重大部署、重大事件,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北京奧運會、四川汶川地震、問題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全力提供服務,充分發揮了認證認可的技術支撐與保障作用;認證結果的采信更加廣泛,與有關部委共同推動了乳制品良好生產規范、節能環保產品認證、GAP認證和農機產品認證、消防產品認證、司法鑒定機構認證、信息安全技術認證等步伐,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
中國在國際認證認可界的影響不斷提高。我國的認證認可管理制度和體制建設為國際認證認可界所矚目。美國質量協會評價:“中國改革認證認可工作的效率,在國際上罕見”。我國的認可、認證結果已經為國際組織、區域合作組織普遍接受,認證認可監管模式得到大多數認證認可國際組織的認同,并為一些發展中國家吸收采納,中國與新西蘭政府簽訂了自貿區框架下的認證互認協議,中國電器產品憑我國的CCC證書直接出口。國際交流與合作頻繁,我國在認證認可國際、區域性組織的認證認可相關政策和技術規范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不斷加強。截至目前,我國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認證認可雙邊合作關系,簽署了57份協議文件。參加了20個認證認可主要的國際或區域組織的活動,加入了國際上現有的認可多邊互認體系和ISO、IEC框架下的認證多邊互認體系。
未來,我國的認證認可工作將以提高效能、發揮更大作用為著力點,突出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工作,抓住認證認可有效性的關鍵,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