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進市場到走進民心
遼寧省沈陽市質監局找到服務民眾的“計量標準”
□ 本報記者 楊榮堅/文
徐大媽摸索著打開廚房的電燈,她身后一位身穿質監制服的姑娘手里拿著電筒。手電筒的光照在灶具下邊的煤氣表上,姑娘弓著身子輕聲細語地為大媽講解煤氣表盤上每個轉輪代表的數量和總數的讀取方法。接著是水表,再接著是電表……這是沈陽市質監局計量惠民進社區活動的一個場景。
沈陽市質監局以“關注民生、計量惠民”專項活動為契機,在全面提高計量服務水平的同時,以潤物無聲的風格為群眾開展貼心服務,不僅全市計量器具得到整體檢定,企業商家計量意識也明顯提高,計量管理做到數據清晰,質監部門也在此過程中樹立了良好形象。沈陽市質監局局長隨莉說:誠信計量進市場、健康計量進醫院、光明計量進鏡店、服務計量進社區的“四個走進”活動,提升了計量監管部門和計量技術機構的整體服務能力,也讓質監部門找到了服務民眾的“計量標準”。
從例行抽查到強化監管
監督服務形成完整機制
為確保活動扎實有效,并為今后的計量監管奠定良好基礎,沈陽市質監局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前期調研。通過對市區、開發區、郊縣的調研,了解存在的問題,制定專項活動實施方案。在方案制定中,他們特別注意專項活動對整體工作的促進作用,并以此為契機,建立全系統計量監管平臺,實現計量監管部門與計量技術機構聯合行動、可持續運行的長效機制。
各分局和直屬局在專項活動開始后,提高了對計量檢測的重視程度。對全市集貿市場、醫療機構、眼鏡店、鄉鎮社區進行全面普查,對在用計量器具的現狀進行詳細登記,建立檔案。在市質監局計量處數據庫里,沈陽市124個集貿市場、323家醫療衛生單位、235家眼鏡店、480個鄉鎮社區名單完整地記錄在案。每個受檢單位從自然情況、運行狀況、受檢記錄等一目了然。市質監局可以根據記錄制定全市重點監控區域或重點監管對象。
經過專項活動,全市質監系統完善了兩級計量檢定制度。重點建立了強檢數據庫,強檢對象是否建立了周期檢定、維護、保管、報廢、更新制度和各種日常的不定期自查制度,質監部門都要進行督促和干預。所有強檢對象明確了檢定周期,對定期檢定形成了自覺性。今年秋糧收購之前,康平縣最大的糧食市場主辦單位主動找到康平縣質監局,申請對在用汽車衡進行檢定。他們說,計量器具檢定合格是企業合法經營和誠信經營的體現,這不僅可以維護賣糧農民的權益,也可以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不被侵害。
從抽查到普查
全面服務形成廣泛影響
在沈陽質監局采訪時,記者習慣地詢問計量抽檢的比例,得到的回答是一連串的100%:集貿市場公平秤受檢率為100%,在用醫用強檢計量器具受檢率為100%,在用眼鏡驗光配鏡用強檢計量器具已經受檢98.7%,年底前達到100%。
這些數字說明沈陽局計量監督已經從抽查變成了普查。計量處負責人說,按照質檢總局的要求,專項活動堅持免費服務的原則,市局在計量器具抽檢一項就劃撥了100萬元資金,用于惠民服務的各項檢測活動中,保證了抽查的全面覆蓋。
在全面覆蓋的基礎上,沈陽局特別突出強調專項活動“民生與惠民”的特點。他們把以往計量監管的薄弱區域———郊縣集貿市場作為重點,加大“誠信計量進市場”的活動力度。在加強監督執法工作的同時,廣泛宣傳計量法律法規,開展計量檢測服務。他們把遼中、新民、法庫、康平4個縣(市)的農貿市場列為重點市場,將農貿市場在用衡器的檢定作為“誠信計量進市場”的突破口,著力解決多年來進市場難、檢定難的問題。市縣兩級質監局和當地計量檢定機構、工商部門、市場主辦單位和市場業戶共同努力,4個縣(市)21個集貿市場的1776臺在用衡器全部進行了檢定,受檢率由兩年前的85%提高到100%,集貿市場在用衡器的檢定合格率達到100%,集貿市場衡器檢定實現了新突破,完成了誠信計量進市場、集貿市場在用衡器檢定100%合格的工作目標。
現在,全市每個集貿市場的攤位上都有一個“誠信計量進市場”的卡片,上面標有市場名稱、攤位號、衡器型號、鑒定日期、有效期和檢定單位。這個卡片與工商營業執照并列懸掛,成為攤主合法經營和消費者監督業主、放心消費的一個重要依據。
從進社區到進家門
貼心服務提升惠民工程
每次進社區活動,遼寧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沈陽計量測試院、沈陽市“三表”計量專業站都是現場服務的主力軍。他們向廣大市民贈送《生活質量安全手冊》、《計量與生活小常識》、《計量與節能減排專刊》等科技書刊數萬冊。他們動員沈陽亨得利眼鏡店、沈陽何氏眼科有限公司等多家專業眼鏡公司進社區、進校園,為市民和學生免費驗光、修理眼鏡、檢查眼病。每到一個社區,他們都進行水表、電表、煤氣表的展示和講解,并走進家庭為群眾進行實物檢定和具體講解。
遼寧省、沈陽市的各大新聞媒體對“關注民生、計量惠民”活動進行過多次報道。社區居民面對媒體采訪,夸贊活動對老百姓的好處,希望質監部門多開展這樣的活動。質監局的“關注民生、計量惠民”專項行動,被沈陽市市直機關工委評為“2008年第四季度最佳實事之一”。《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