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背后的質量推手
——廣東省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首次躍居全國首位的解析與啟示
編者按
質量競爭力指數是用于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指標。近期公布的《2008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公報》顯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在85以上,均高于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的平均水平。這些省市在質量戰略和管理方面有哪些獨特之處?本刊將推出相關報道,解讀數字背后的精彩,以期能給相關部門、行業帶來啟示與收獲。
目前,深圳大亞灣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了以石化產業為主導,汽車、電子等先進制造業和港口物流業為重要補充的現代工業體系。
特別是近年來中海油煉化與中海殼牌并肩而立,兩大項目撐起了大亞灣石化基地的“脊梁”,為廣東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圖為中海油惠州石化二廠。
濱海之光 攝
□ 本報記者 沈 洪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08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公報》,將“廣東制造”再次閃耀。以87.26分躍居全國第一,高出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平均水平6.08分,連續4年攀升,首次趕超浙江、江蘇、北京和上海。
這背后的推動力,源自于幾年來全省開展的質量興市、名牌帶動和技術標準戰略、技術機構建設等一系列活動的推動。
這背后的推動力,源自于各級政府13億元獎勵機制的鼓勵,從而加快了廣東從經濟強省向質量強省轉變的步伐,推動了廣東制造從量變向質變的跨越。
質量強省實現經濟強省
●廣東通過深入開展質量興市活動,使全省的制造業已具有相對較強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優勢。
“經濟強省必須是質量強省,這是實現我省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重要途徑。”這是廣東省歷任分管質監工作的副省長對質量工作的認識。
長期以來,廣東深入開展的質量興市活動,已經營造出全社會關注質量、重視質量的良好氛圍。全省有14個地級以上市、80個縣(市、區)、26個鎮、42個行業和13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開展了質量興市、興縣、興鎮、興業活動,進一步提高全省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
從此次的質量競爭力指數中可以看出,廣東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均優于國家平均水平,相當指數與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同屬第一象限的高分區域。尤其是“產品質量等級品率”以95.92高于榜首,以及“出口商品檢驗合格率”以97.56位于第二。
值得關注的是:在12個統計指標中,產品質量等級品率、出口商品檢驗合格率、每百萬元值擁有專利數、國際市場銷售率的得分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05、10.61、26.26、25.65。
這些指數充分表明,廣東制造業在產品技術水平、出口商品符合性質量、自主創新能力、國際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這些指數也說明,廣東通過深入開展質量興市活動,使全省的制造業已具有相對較強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優勢。
名牌經濟提升核心競爭力
●通過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廣東已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發展成行業龍頭,并初步成長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知名民族品牌企業。
廣東的名牌帶動戰略取得的成效早已引人注目。
5年來,廣東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把名牌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劃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省、市、縣三級政府為推動名牌帶動戰略,用于對榮獲中國和省名牌的獎勵已超過4億元。
此次質量競爭力“發展能力”指數比上年提高了2.94,“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均優于國家平均水平,與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重慶、山東和江西等省市同屬第一象限的高分區域,這表示廣東制造業具有相對較強的“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的優勢。
在名牌帶動戰略的推動下,企業加大了研發能力和技術改造。此次研發與技術改造能力的得分是77.64。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的得分是85.69,比2007年提高1.54。據悉,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超過410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22.18%,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0.91%提高到0.96%。
2008年,廣東省省以上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達10993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6.8%;納稅933億元,占全省的12.8%。
這些數字表明,廣東形成了以名牌帶動經濟,以經濟促進名牌,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性循環的氛圍,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獨門絕技”贏取標準話語權
●通過推動技術標準戰略,不僅擴大了全省優勢產業在技術標準領域的“話語權”,而且實現了企業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跨越。
“從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重大意義;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全面實施技術標準戰略;要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狠抓落實。”2005年5月26日, 廣東省召開的第一次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工作聯席會議,首次將技術標準化工作列為全省經濟發展戰略。
5年來,廣東省各級質監部門推動技術標準戰略實施,廣東省和16個地市政府相繼制定、設立了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規劃和專項資金,用于技術標準戰略的專項資金已超過了兩億元。
此次質量競爭力“標準與技術水平”指數得分是89.29,“新產品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的質量競爭力指數分別比上年提升了5.72和1.54。主要表現是: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工的產品所占比重提高,優等品率由2007年的77.07%增長到85.58%。這些指數表明,全省制造業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較往年有明顯的提升。
通過推動技術標準戰略,全省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分別為192項、1645項、1397項。同時全省承擔的國家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SC/WG)秘書處數量已由4年前的22個增長至目前的87個。
通過推動技術標準戰略,廣東省各級質監部門采取多種形式,將企業的119個“獨門絕技”轉化為“聯盟標準”。不僅提高了技術標準戰略的有效性,而且推動了60個產業集群不斷聚集壯大,呈現骨干企業群體效應。
據統計,廣東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發明專利近16000件,比2007年增長了63.24%,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擁有發明專利數由2007年的0.26件提高到目前的0.37件。隨著新產品開發速度加快,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7000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64.29%,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11.64%提高到16.65%。
政企合力對接零距離
●大力推進技術機構建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質檢中心,用“科技興檢”推動全省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
從此次質量競爭力指數中可以看出,“質量監督與檢驗水平”指數為90.88,比上年上升了2.21,尤其是“核心技術能力”指標,比上年上升7.78。充分表明,國家級質檢中心建設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履行行政執法和綜合管理職能,助推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產業升級及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為提高企業質量法治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廣東省局從2006年開始投入500萬元,把1萬名民營企業廠長(經理)請到課堂來,進行免費質量法規培訓。通過免費培訓的方式,使質監部門與民營企業家面對面地交流,不僅起到熟悉質量法律法規的作用,而且也成為共同探討民營企業與政府部門互動共進的有效途徑。
為提高地方政府對質量工作的重視,針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存在的問題,廣東省局還把全省分管副市長請進課堂“充電”。邀請國家相關部門的權威人士和學術界專家學者擔任授課人,專門學習 “技術標準戰略”、“質量振興與地方經濟”、“質量興市與名牌戰略”等學習專題。
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能反映出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地區的質量狀況。從源頭抓質量,加大質量監督抽查執法力度,抽查一類產品,整頓一個行業,成為全省質量技術監督系統的共識。
為此,廣東省質監局建立了質量監督重點產品目錄制度、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公告制度、質量問題嚴重的產品及生產銷售企業給予曝光制度、實行區域性質量問題警示制度、重大質量問題通報制度。“5個制度”在企業與當地政府之間就像一條緊密相連的紐帶,發揮著巨大作用,有效地整頓了區域性、行業性突出的質量問題,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質量意識,還向廣大群眾展示了質量狀況的透明度。
這些數據表明,無論是上述兩項進“課堂”活動,還是“5個制度”的實施,都起到了明顯作用,為全省產品質量的提高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此次質量競爭力“研發與技術改造能力”指數中發現,雖然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的得分是85.69,比上年提高1.54,但技術改造經費比重的得分是62.28,比上年降低0.13。主要表現是:研發投入力度加大,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超過41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18%,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0.91%提高到0.96%。這些都說明,廣東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減弱,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的增幅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的增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0.42%降低到0.40%。因此,廣東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制造業的裝備水平。
從此次質量競爭力“質量管理水平”指數中發現,廣東制造業的質量管理工作還有待于再上臺階。雖然廣東的質量管理水平每年都在不斷上升,但和北京、上海、浙江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提高企業管理和質量管理水平,以及管理體系認證率。
據悉,廣東將繼續開展全省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測評工作,對全省29個重點行業、21個地級以上市的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進行測評,開展“廣東制造業質量指數”研究,建立科學的制造業質量指標體系,并爭取將質量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以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