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上海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出爐
上海貨質量好但缺乏品牌優勢
1月2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蔡旭初通報了2009年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系列數據。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上海市實現生產總值14900.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圖為夜晚的上海金融貿易區燈火璀璨。 井 韋 攝
□ 本報記者 霍一夫
有上海首份質量白皮書之稱的《2008年上海市質量狀況分析報告》最近新鮮出爐,報告顯示,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公報,上海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7.55,比上一年提高0.77,比全國平均高出6.56,排名僅低于江蘇省位于全國第二位。分析報告表明,上海制造中的“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有較強的競爭能力。但上海產品在全國市場上已經不具備顯著優勢,“上海貨”難現從前的一枝獨秀。
裝備制造領先全國
裝備制造業中的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的質量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技術能級得到進一步提高,對推動上海市總體質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報告顯示,上海裝備制造業不斷升級發展的電力、船舶、機械等領域處于質量領先地位,代表著“中國制造”的高度。如電站設備主要技術指標都達到和超過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上海外高橋電廠和華能玉環電廠百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項目創精品工程,集當今世界可應用的最先進技術于一身,機組整體性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汽車制造業整車產品質量保持穩定,零部件質量總體情況良好,部分零部件產品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自主品牌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榮威等自主品牌高技術含量車型的推出,促進了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發展的格局。企業積極參加各級標準制定,上汽集團已承擔了ISO/TC70國標標準化組織內燃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全國汽車標準化變速器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
在精品鋼材制造業,寶鋼自主開發的高效無取向硅鋼實現批量、穩定供應市場,重點牌號的產品實物質量達到了新日鐵、JFE(日本大型鋼鐵企業)實物水平。同時寶鋼加大對汽車板新品開發力度,取得明顯成效,全年汽車板銷售量達349.11萬噸,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寶鋼29個質量攻關項目創經濟效益1.03億元。
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業優勢明顯,乙烯、丙烯、乙二醇等化工產品,滌綸工業長絲等合成纖維產品以及聚乙烯、聚丙烯全盛樹脂產品的實物質量水平都處在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高光澤耐熱型聚丙烯合成樹脂專用料、超高強滌綸工業長絲、高模低收縮滌綸工業長絲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上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快速發展,形成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電子元器件、家用視聽設備為重點的信息產品制造業產業群。該產業主要以出口加工形式為主,外向度高,是該市工業出口的支柱。
食品行業管理較弱
相比“上海制造”的支柱產業,上海食品生產加工行業的總體質量管理水平還比較低下,上海食品企業迫切需要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
報告顯示,2008年質監部門對上海生產和銷售的59類2890批次食品開展質量監督抽查,2661批次合格,抽查合格率為92.1%。從合格率看,上海的食品質量是穩步提高的,但從生產企業看,問題依舊不少。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食品生產加工行業的總體質量管理水平還比較低下。該市食品生產企業主要分布于糕點、肉及肉制品等行業。目前,該市共有2125家企業獲得3912張食品生產許可證,還有87家尚未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在這些經營者中,中小企業占了絕大多數,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21.4%,而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5.8%。其中,通過HACCP、ISO9000和GB/T22000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所占比重更是僅為10.7%、8.7%和1.6%。提高上海食品企業的質量管理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食用農產品生產的集約化、規?;潭炔桓?,種植、養殖源頭的不安全風險因素成為食品加工環節的重大質量安全隱患,隨著大量食品加工新資源、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直接應用于食品及間接與食品接觸的化學物質日益增多,新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劇增。近年來,全市已連續開展了4輪污染物監測,共監測55項污染物指標共12066次,其中54項次監測指標不合格,項次合格率為99.6%,污染物監測的總體情況較好。但對于新工藝和污染物的監測和評估限于技術手段,這些因素隨時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故。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食品迫切需要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須為上海的食品制造企業設置更高的門檻,鼓勵大規模企業進一步發展,并逐步淘汰那些小規模的作坊式加工企業。同時,針對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不能僅局限于企業高層人員,尤其要注重對一線工作人員基本操作習慣的培養和監管,從生產一線起控制食品安全風險。而針對新資源、新技術和新工藝可能帶來的風險,需要由監管部門、權威機構牽頭進行安全性評估和預測性研究,并及時向生產企業發布預警信息。
品牌培育期待創新
上海產品風采不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上海貨”的品牌效應已大不如前。
報告顯示,2007年、2008年上海共有919個品牌申報“上海名牌”,比2005年、2006年的773個品牌申報量增加了19%,證明本地企業的品牌發展意識和能力正在增強。但增加量的背后卻是相對較少的具有全國及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與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相符合。統計表明截至2008年底,上海擁有中國名牌85項,僅占全國名牌總量的4.3%,位于廣東、浙江、山東、江蘇、福建之后,居第6位,不足第一位廣東省擁有的中國名牌數量(282項)的1/3,中國世界名牌產品也僅有1項。
品牌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顯現的價值是巨大的,品牌的作用不僅僅能幫助產品打開市場、占據競爭優勢地位,也能推動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2007年全市推薦的452項上海名牌產品,其上年企業銷售收入約占全市工業企業銷售產值的36.6%;2008年推薦的175項上海名牌產品,其上年銷售收入約占全市工業企業銷售產值的3.8%。同時,上海擁有很多新興的服務產業,上海的品牌發展已探索出向服務軟實力方向發展的新路。上海已經從2007年開始試點推出新天地等6個區域名牌,首次提出了能充分體現國際大都市形象,并具有區域集聚、輻射、示范和提升、帶動作用的區域概念。這一做法,可以鼓勵企業以團體作戰的形式參與上海名牌戰略,并且有效反映上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態勢。打響這些品牌,不僅推動服務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這些品牌將具有濃烈的海派特色,有助于形成新的上海品牌亮點。
質量保障能力提高
上海市質量技術保障能力基本滿足需求,計量保障體系較為完善。
質量保障能力狀況顯示,上海質量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上海市先后制定有《上海市標準化條例》等3件地方性法規,制定了14件政府規章,這些法律法規規章涵蓋計量、標準化、產品質量、特種設備、認證監管、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纖維檢驗、綜合業務等各個方面。
質量技術保障能力基本滿足需求,計量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為進一步發揮計量技術的基礎優勢,上海市統一制訂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建設規劃,并嚴格把關,突出重點,按需建設。截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國家技量基準2項、上海市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04項、上海市次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00項、區縣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17項,部門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376項,為該市計量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保障。
上海市圍繞民生計量,強化計量監管,大力開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集貿市場、民用“三表”,加油站、眼鏡制配場所、醫療衛生、定量包裝商品、餐飲業等領域計量專項整治和監督檢查活動。通過建立和落實計量監管長效機制,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為全社會營造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和諧計量環境。2008年度,全市經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31項55種別,總計3164426臺件,為各類經濟社會行為的有序開展奠定了計量保證基礎。
圍繞上海節能減排的總體要求,為夯實能源計量基礎工作,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工作,推動用能單位的節能降耗,為政府有關部門和用能單位開展能源計量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建議。
上海檢驗檢測體系覆蓋較為全面,截至2008年,該市獲得計量認證的單位共571家(其中外資檢測機構11家),覆蓋建設工程、環境和空氣質量、機動車安檢、醫藥衛生、消防、特種設備等多個領域,為各行業發展提供了基本技術保障。
上海市獲得授權的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1家,這些機構共擁有技術人員1065人、實驗室總面積72179.5平方米、設備總值58825.93萬元。此外,國家計量器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等3家機構已通過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資質認定,另有17個機構提出籌建相關產品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申請。
獲上海市級資質認定(授權、驗收)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63家(其中同時是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有27家),涉及家林牧漁、醫藥衛生、建筑建材、金屬材料、石油化工、水利水電、交通運輸、信息產業、機械機電、輕工食品、服裝紡織、安全防護、環保綠化、辦公文教、電子電工、玩具禮品、家居用品、包裝用品、體育用品、辦公家具等領域。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早、程度深的上海經濟如今正沖出陰霾,呈現逆勢上揚、穩步回升的良好態勢。圖為上海藍天下的工程機械。 井 韋 攝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