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質量意識和利益訴求表達愿望之間存在差距
大學生質量維權意識有待增強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食品、服裝和電子電器產品在當代大學生消費中所占的比重最多,也是大學生消費權益易受侵害的消費領域,而且有1/4的大學生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不采取任何方式。這是3月2日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中所披露的信息。
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聯合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5所高校,歷時1個多月,共同組織了本次調查活動。
調查發現,質量、價格和性能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關注產品質量的學生占到77.51%,反映了現在大學生質量意識不斷提高。此外,關注價格和性能因素的學生也分別達到57.21%和47.2%,表明物美價廉依然是學生們最偏好的選擇。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消費時關注服務的大學生只有10.9%,相對其他因素來說處于最低。客觀原因是大學生消費中食品的消費比例較高,而食品消費中售后服務和服務內容涉及較少;主觀原因在于大部分學生對于“質量”的概念,還局限于實體商品,對產品售后及公眾(公共)服務質量認識不足。
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90%以上的學生對目前食品質量安全表示信任,反映了近幾年來質檢等部門在確保食品安全工作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也說明我國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有效問卷的學生服裝支出分布計算得出,在校大學生的服裝消費人均年1041元。值得關注的是,在選擇是否購買過假冒名牌服裝時,有11%的人表示購買過。而這一部分人中,86%的人是知假買假。購買假冒名牌服裝的主要原因有3點:質量還行、樣式不錯和價格便宜。由此可知,有相當人數的學生(9.6%)購買服裝時更關注實用性而非品牌。
調查顯示,在電子、電器產品類別中,12.74%的學生認為國產品牌質量比國際品牌好;70.11%的大學生認為只有小部分(少于1/4)國產品牌的質量較之國際品牌更好。但大學生列舉的最喜歡的家用電子、電器品牌中,國產品牌海爾位居榜首,索尼和諾基亞并列第二,聯想第三。可見國產品牌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較高,大學生對國產品牌的質量抱有期待和信心,并從民族情感出發支持國貨。這說明打造知名品牌,讓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化妝品的選擇上,大學生消費最關注的因素是品牌(45.5%)和朋友介紹(24.36%)。選擇廣告和促銷人員介紹的占少數。目前擁有乘用汽車的本科生極為稀少,百分比可以忽略不計,有1.25%左右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擁有乘用車。約有1/3的大學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計劃在4年內購買汽車。
調查還發現,大學生易受侵害的消費場所是商販流動性較大、經營管理不夠規范的綜合類商貿市場。在與對方協商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大學生選擇到維權機構投訴和借助媒體力量的學生占到人數的38.12%和35.52%。不采取任何方式和其他的學生占到了1/4。
根據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投訴維權辦公室的投訴分析數據,近5年來,受理的各類型投訴案件有增有減,但來自大學校園的投訴在受理總量中的比重持續上升。同時,學生投訴的涉案金額也從2005年的不足60萬元,上漲到2009年的124萬元,上漲速度遠遠大于大學生投訴受理數量比例的增長速度,其投訴的主要產品為手機、筆記本電腦和相機等電子產品。說明近幾年來學生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大幅提高,購買產品種類增多,出現質量問題的頻率和受損金額也不斷增加。
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消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與高校學生對產品質量狀況的認識和利益訴求表達的愿望仍有差距。這與目前消費維權機制的效率、成本和社會影響力緊密相關。因此,有關部門應拓寬受理渠道,加大對投訴處理的力度,切實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