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們為源頭防控、減少重復、構建體系、打假治劣出謀劃策
□ 本報記者 徐建華/文
3月7日下午,海南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海南廳開放團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接受記者集體采訪。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一進入海南廳,就被數十名記者圍了個水泄不通。
國際旅游島、博彩、房地產……這一切讓海南如今炙手可熱的“關鍵詞”,都成了媒體提問的焦點。而另一個話題同樣也是記者提問的核心,那就是“豇豆”。
兩會前夕,有關海南豇豆被檢測出農藥超標的事件,不僅讓海南代表團受到了媒體更多的關注,也讓食品安全這一近年來持續熱門的話題再度成為代表委員們關心、關注和關切的重點、焦點與熱點。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坦言,豇豆事件暴露了海南農產品在施藥、質量安全檢測和農藥銷售監管上的漏洞。衛留成代表表示,下一步,海南將把食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提升海南綠色農產品的質量。
對于13億中國消費者來說,他們關心的不僅僅是一個海南豇豆的質量安全,而是整個中國的食品安全。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食品安全如同一個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數學難題,各國都在想方設法求解,但都沒有得到真正的答案。中國現在要做的,首先是基礎工作。在這方面,不妨先從“四則運算”開始。
加 法
湖北代表團葉青代表一段關注食品安全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網友的瘋狂點擊。這個以青菜為主要拍攝對象的短片,以自種蔬菜為訴求來提示大家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拍這樣一個短片,一方面是因為近來發生了不少食品安全事故,警示我們要關心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想借這樣一個方式,說明食品安全要從源頭抓起,希望政府加大檢測和監控力度,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葉青代表說。
加強對源頭的控制、加大對源頭的投入力度,成為很多代表委員們的共識。畢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食品安全的控制和保證首先要追根溯源,應在源頭控制上做“加法”。
“確保食品安全,農業是關鍵和命脈,這既包括種植,也包括養殖,這些都是食品安全的源頭。”安徽代表團程靜代表說:“但目前這種分散式的個體作業方式,并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所以一定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大農業的發展道路,通過推行農業標準化,從源頭上控制質量。”
廣東代表團雷曉凌代表也認為,一個農戶能承擔的責任太小,對食品安全的控制力量也有限。因此,必須搞專業化和龍頭企業,以村為單位發展專業的農業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種植養殖。“要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綜合檢測體系。”河北代表團趙國嶺代表說。
減 法
這次海南“豇豆”事件,雖然罪魁禍首是農藥,但對于為何超標產品會流入市場,海南方面給出的解釋是自身檢測能力不夠,由于武漢市有全國最為先進的檢測設備,所以超標“豇豆”才會在武漢原形畢露。
身為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系主任,雷曉凌代表曾多次深入調研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在調研中她發現,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機構“既多了又少了”。“說它多了,是因為我國食品檢測機構曾很嚴重的重復建設,由于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到很多環節和部門,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檢測體系。說少了,一方面是基層檢測力量很薄弱,另一方面是高水平的檢測實驗室偏少。”
雷曉凌代表建議,應當對我國食品檢測機構進行整合,這樣既能減少重復投入,又能形成體系和梯隊,無論是高端的檢測實驗室還是基層必備的檢測力量都能照顧到。“建議制定各個執法部門統一的食品監督抽檢程序,明確食品檢測應委托統一的食品檢測機構,同時建議盡快制定統一的食品檢測機構認證和監管規范。”浙江代表團宗慶后代表說。
除了檢測機構應當做“減法”,作為食品安全之“準星”的標準,很多代表委員也建議做“減法”。
宗慶后代表認為,要加大對衛生部門整合和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的投入,特別是從人力、財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盡快廢除原有的一些不合理、重復制定的國家或者行業標準,將食品安全標準與現行的《食品安全法》予以統一。
乘 法
去年6月1日,備受矚目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這讓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組織了人員,對《食品安全法》的執行情況進行了執法檢查。
就在兩會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公布了這次執法檢查的“成績單”。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所作的《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報告,《食品安全法》實施以后,我國各項食品安全工作正在得到切實改進和加強,法律實施的總體情況良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
檢查組認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管理部門不明確或互相推諉;配套法規建設滯后,絕大多數省份無地方性法規;標準缺乏和不統一、不銜接等。因此,建立統一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仍是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的一項長期任務。
曾參與執法檢查的程靜代表認為,《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對于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至為重要,但食品安全監管僅靠一部法律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建設完整的食品安全體系。換言之,只有借助《食品安全法》的東風,走法制化監管之路,從體系建設方面做“乘法”,才能更好地破解食品安全監管這道難題。
遼寧代表團趙忠喜代表認為,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應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國家應成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應加強生產企業食品安全意識,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實施食品安全系統工程,監管部門細化職責,明確責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發揮主體作用。”山西代表團郭雙威代表說。
除 法
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仍需時日,不少代表委員提出,先考慮對食品安全事件施以重罰,就像罰醉駕那樣,罰痛為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對此深表贊同:“現在基本上哪個部門發證就哪個部門執法,沒有嚴格的獎懲制度。國外就不一樣,一旦在番茄、魚丸這些日常食品中發現一點點安全問題,馬上就會罰得傾家蕩產,對河流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也一樣。”
提高違法成本、打擊假冒偽劣,成為很多代表委員提出的食品安全監管之“藥方”,他們認為在這方面國家決不能手軟,一定要做好“除法”。
四川代表團汪俊林代表建議,國家繼續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加大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國家應該對《食品安全法》有關條款進行法律解釋,加大對食品制假者的處罰力度,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江蘇代表團趙鳳琦代表說。
代表委員們認為,如果不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的處罰力度,很容易產生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導致一些高質量的產品反而被市場淘汰。“《食品安全法》讓我們有法可依,但現在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處罰力度不夠,是否可以考慮把執法權集中到一個部門,加大執法和處罰的力度,發揮1+1﹥2的效果,保證食品安全。”雷曉凌代表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