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遼寧檢驗檢疫局檢疫進境新西蘭種用奶牛紀實
潘鳳城
3月4日,正是嚴冬剛過、初春乍臨的時節。春寒料峭中,在大連市金州區二十里堡動物隔離檢疫場,1775頭進口新西蘭荷斯坦奶牛經過45天的隔離檢疫,終獲“自由身”,領到了加入中國的“入籍證”。
此時此刻,負責檢疫工作的遼寧檢驗檢疫局的工作人員終于可以長長地舒一口氣了。為做好這批奶牛的檢疫工作,他們整整忙碌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兩個月的艱辛和付出終于在這天畫上了圓滿句號。
運籌帷幄
時間還要追溯到2009年9月,北京某公司向遼寧檢驗檢疫局提出從新西蘭引進1800頭種用奶牛的檢疫許可申請,隔離檢疫地點在大連市金州區二十里堡。進境奶牛檢疫工作涉及環節多、檢疫周期長、疫情發生風險高,遼寧局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成立檢疫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檢疫監管工作方案,并建立起各有關部門協作機制,及時溝通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檢疫問題。與此同時,該局強化應急管理工作,對動物進境后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分析梳理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保證檢疫監管工作嚴密有效。
該局主管副局長孫穎杰要求,引進國外優質奶牛對提高我國畜牧業生產水平和乳制品質量、促進“三農”工作意義重大。關鍵時刻要克服困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保障引進工作成功,把好事辦好。
一聲令下,遼寧局各部門立即紛紛行動起來:動檢處制定了檢疫監管工作方案,派員深入隔離場,指導企業完善設施,制定管理制度,進行物資儲備;技術中心購置檢測試劑和器材,開展人員培訓和實驗操作演練;遼檢公司組成專業工作隊負責飼料飼草熏蒸以及隔離場、運輸車輛、進境船舶等消毒工作;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指派專人落實卸船環節……各項工作緊鑼密鼓,穩步推進。
喜迎“貴客”
荷斯坦奶牛是目前世界上產奶量最高、飼養數量最多的奶牛品種。這批奶牛是我國企業在新西蘭優中選優挑選出來的,平均每頭到岸價格接近1.5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貴客”。
2010年1月18日,來自新西蘭的“FALCONIA”號專用貨輪滿載荷斯坦奶牛,經過20余天的海上長途旅行抵達大連灣港。輪船靠岸后,提前等候多時、身著防護服的檢驗檢疫人員迅速登輪,核查動物衛生證書、運輸日志等單證,然后進入貨艙對動物進行臨床檢查。
貨艙內光線昏暗,一頭頭奶牛密密麻麻擁擠在一起。檢驗檢疫人員不怕臟,不怕煩,一絲不茍地對奶牛進行檢查。經過半個小時的細致檢查確認奶牛無任何疾病癥狀后,準予卸船并監督運往指定隔離檢疫場。
為有效防控疫情,奶牛卸完后,檢驗檢疫人員監督對運輸船舶、污染場地、設施等進行消毒,對廢棄物做無害化處理。整個卸運過程持續了12個多小時,到所有牛進入隔離場已是23時了,這期間檢驗檢疫人員一直在工作現場監管,連晚飯也沒有顧得上吃。
艱苦會戰
根據規定,奶牛進入隔離場后,要在7天內完成采血,在采血的同時還要進行牛結核病皮試。2010年的冬天特別寒冷,一股股寒流裹挾著冰雪惡作劇般不斷襲擊中國北方大地。
“一定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在困難面前,遼寧檢驗檢疫人沒有退縮。
很快,18名業務能力突出的精兵強將開赴隔離檢疫場。洗澡,更衣、進入動物隔離區,采血、皮試、記號、協助保定,他們按照事先擬定工作計劃迅速到達各自崗位,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手凍僵了,放在衣兜里捂一捂;腳凍麻了,就在地上蹦一蹦。采血動作是一手抬起牛尾巴一手持針扎尾靜脈。抬牛尾巴是件很費力的事,十幾頭下來,一般人都會感到臂痛腰酸,但沒有人喊一聲累;采血、皮試時經常會有牛糞尿濺在身上甚至臉上,他們用紙巾擦一擦,繼續投入戰斗,沒有人說一聲臟;遇到“性情暴烈”的牛,檢疫人員常常是費了半天的勁才把血采出來,但沒有人叫一聲苦。
經過兩天的艱苦奮戰,遼寧檢驗檢疫人終于如期完成了隔離檢疫期間最為艱巨的一項任務,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
把關服務
進境動物檢疫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安全”。嚴格把關,防止國外動物疫病疫情傳入,保護國家畜牧業生產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是檢驗檢疫部門的首要職責,也是最大的服務。而檢疫工作能否成功,45天的隔離檢疫監管至關重要。
為此,遼寧局抽調系統內最強力量負責駐場監管。于是,由丹東檢驗檢疫局“老獸醫”宋長春等5名同志組成的駐場監管工作組成立了,他們每天戰斗在檢疫工作一線,檢查動物健康狀況,監督防疫消毒,指導飼養管理和傷病動物治療,還要對隔離場周邊進行巡查,防止一些偶蹄類“不速之客”闖入“禁區”,影響安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遼寧檢驗檢疫人的辛勤付出終于獲得了豐厚回報。隔離檢疫結束時,1780頭奶牛共有1775頭檢疫合格,檢疫合格率達99.7%,牛群整體健康狀況、精神狀態優良,平均每頭牛比入場時增重近40公斤。遼寧檢驗檢疫人用嚴謹的態度,優良的作風,扎實的工作圓滿完成了檢疫任務,也贏得了企業的贊譽。《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