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行標填補國內空白
□繁 德 孔維真
近日,由廈門檢驗檢疫局所屬廈門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承擔的三項行業標準順利通過國家認監委組織的專家審定。專家認為,這三項行標的制定,填補了國內行業標準的空白,對動物檢疫的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提高檢疫水平將發揮重要作用。
這三項行標分別為廈門檢科院孔繁德研究員主持的《閉合孢子蟲病檢疫技術規范》、《傳染性鮭魚貧血病檢疫技術規范》,陳信忠研究員主持的《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檢疫規程》。鑒于其良好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專家建議有關方面盡快作為行業標準報批、發布和實施。
廈門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動物檢驗檢疫實驗室主任 陳信忠
廈門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動物檢驗檢疫實驗室副主任 孔繁德
閉合孢子蟲病:
貝類養殖業頭號敵人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資料,閉合孢子蟲病是由牡蠣閉合孢子蟲等在宿主微細胞內寄生或者游離在結締組織、鰓、內臟或套膜上皮中而引起的水生動物的一種嚴重的寄生蟲病,是嚴重危害世界貝類養殖業的主要疾病,為OIE規定的貝類必報傳染病之一。
我國海域遼闊,氣候和生態環境多樣,海洋資源作為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對于外來病源的侵入往往是防不勝防的。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報道有水生動物閉合孢子蟲病的發生,但是隨著國內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進口水生動物及產品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而且隨著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來自閉合孢子蟲病疫區的國際船舶到達國內口岸時可能攜帶閉合孢子蟲病,容易污染我國海域。該病一旦發生,無法用藥物根除,在感染的前6年,會造成很高的流行率與死亡率。
目前,閉合孢子蟲病感染的診斷通常依靠OIE推薦的組織切片方法,組織學方法可以通過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蟲體或觀察組織損傷來監測感染的分布情況。這一技術耗時長、需要高水平的技術人員且檢測的靈敏度低。有報道稱利用這種技術檢測牡蠣樣品時,低水平的閉合孢子蟲病感染可能會檢測不到。
孔繁德研究小組提交審定的新標準,根據OIE提供的相關文獻歸納并完善了閉合孢子蟲病的形態學、病理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規范。研究小組等效采用了OIE《水生動物疾病診斷手冊》標準性文件有關內容及OIE提供的參考文獻,并依據國內外在該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制定。其所采用的方法,對人工感染后垂死的幼齡太平洋牡蠣組織,在72小時內均可檢出。專家認為,《閉合孢子蟲病檢疫技術規范》可應用到相應口岸日常檢疫和廣大生產養殖者中,便于及時淘汰帶蟲牡蠣;對預防該病在我國的發生和流行,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strong>
致死率幾近100%
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又稱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流行于除非洲外幾乎所有地區的海水魚類,是世界范圍的一種魚類流行性傳染病,對仔魚和幼魚危害很大,嚴重者在一周內死亡率可達100%,對成魚也有很高的致死率。各種魚類感染發病及死亡率各不相同,最早發病時間是孵化后1天,一般在孵化后1~3周開始發病,死亡率可達100%。我國福建、廣東等地的魚類育苗場近年來不斷暴發VER疫情,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青石斑魚魚苗在孵化后1~2天既開始發病,死亡率可達100%。紫石斑魚魚苗的發病時間則較遲,出現疾病時體長多已達30mm以上,其累積死亡率也可達70%~80%。
2003年1月,福建漳浦的石斑魚育苗場人工繁育的石斑魚苗大規模發病,死亡率超過90%。當年5~6月,廣東、福建的網箱養殖石斑魚也大面積發病,造成大批石斑魚死亡。廈門局馬上立項對該傳染病進行研究,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研究,確認引發該傳染病的主要病原為神經壞死病毒。2004年12月完成“石斑魚神經壞死病病原生物學及其RT-PCR檢測操作規程的研究”課題并通過廈門市科技成果鑒定。2005年“魚類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快速檢測方法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立項,課題組先后建立了VER的熒光定量RT-PCR、普通RT-PCR、常規組織病理切片、快速組織病理切片以及電鏡超薄切片等檢測方法,在廈門口岸進出境魚類種苗VER檢疫以及廈門、東山等地的魚類病害檢測中應用。2007年9月,由廈門檢科院陳信忠研究員領銜成立“魚類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快速檢測方法研究”課題組,順利完成并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2007年5月,課題組開始編制《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檢疫規程》,主要依據OIE發布的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診斷方法。同時,結合該實驗室多年來對VER病原的研究成果和NNV檢測方面的經驗,對OIE推薦的其他幾種診斷方法進行細化和規范,使方法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傳染性鮭魚貧血?。?/strong>
壓艙水可能污染海域
據OIE資料,傳染性鮭魚貧血?。↖SA)是由正粘病毒引起的大西洋鮭魚傳染性疾病。這種傳染病主要在海水魚或接觸到海水的魚中發現,但也有在淡水魚中暴發該病的報道,給水產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ISA以春季多發,剛感染ISA到暴發前的數月,死亡率較低,直至大暴發。
近年來,隨著國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活動日益增多,來自ISA疫區的國際船舶到達國內口岸時其壓艙水可能攜帶ISA,若排放將污染我國海域。而該病主要通過隱性感染魚傳播,建立傳染性鮭魚貧血病的檢測方法標準,將為口岸檢疫工作,尤其是對來自疫區的船舶、水產品及其水生種苗等的檢疫,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相關新聞
資深專家加盟“智囊團”
2010年3月28日,廈門檢驗檢疫局禮聘中國檢科院江育林研究員為高級科技顧問。這是繼張玉奎院士、謝聯輝院士、毛二可院士之后,又一位資深專家加盟廈門局科學發展“智囊團”。
江育林是我國水產病害資深專家,為亞太水產養殖中心專家,現任職中國檢科院研究員,兼職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育林教授長期致力于魚類病毒學的研究,主要從事魚類病毒的分離、鑒定和發病機理研究,魚類病毒的各種檢測技術和檢測手段研究及魚類免疫學研究,特別是機體對病毒感染的反應機理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幾十篇,出版專著(譯著等)兩部,獲獎成果4項。
福建省歷來是對蝦、螃蟹等動物養殖的大省,尤其是對蝦育苗和養殖業,多年來一直是福建省和廈門市的水產支柱產業。廈門現有對蝦育苗場406家,年產蝦苗3000億萬尾,產值近5億元,占全國蝦苗市場份額的60%~70%。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廈門口岸每年從境外引進的對蝦數量達2萬~3萬尾,居全國口岸之首。
廈門局向來將水生動物檢疫列入口岸動物檢疫的重點。經過近20年的努力,該局技術中心動物檢驗檢疫實驗室已經在水生動物檢疫技術及科研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該實驗室在水生動物檢疫和病害防治方面取得了近10項科研成果,并多次獲得福建省和廈門市科技進步獎。
江育林教授加盟廈門局技術中心高級科技顧問,有利于福建省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有利于廈門局水產病害檢驗檢疫領域科研技術水平的提升。 (繁 德 周斌華)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