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合力 寫好“大”字
——浙江在質量強省中構建大質量工作機制紀實
編者按
大質量工作機制,關鍵就在“大”字上。什么是“大”?如何做好“大”字文章?不解決這些關鍵問題,構建大質量工作機制就成了紙上文章、嘴上口號。
“大”字看似簡單,實則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它不僅需要調動各部門、企業、協會、消費者的質量工作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要將各方的資源和優勢進行再次整合,為質量事業創造更好的環境、為質量工作提供更強的動力。所以說,大質量工作機制的“大”,不單是指參與的單位和個人的數量和范圍,其更強調的是,切實形成“人人關心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良好氛圍。
浙江將構建大質量工作機制與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結合起來,邊實踐邊總結,初步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好做法、好經驗。我們相信,只要將大質量的“大”和質量強省的“強”有機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強大的質量生命力,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調動企業及行業協會的積極性是構建大質量工作機制的重要內容之一。圖為浙江一電子企業的產品生產車間。張和平 攝
□ 田 野 齊艷麗
本報記者 曹吉根/文
什么叫大質量工作機制?參加日前召開的浙江省質量強省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后,記者對其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會議室里,32個廳局委辦負責人濟濟一堂。也就是說,浙江省這次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直接涉及到32個政府部門。這么多的政府部門參與到質量工作中來,在浙江還是第一次。
浙江省大質量工作格局,“大”字的涵義體現在3個“大”上:責任大、任務量大、必須靠大家。說責任大,因為質量事關發展全局;任務量大,因為質量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正因為質量工作責任大、任務量大,所以必須由政府各個部門通力協作。
大合唱
如今,在浙江,抓質量早已不再是質監部門的“獨角戲”,而是所有相關部門在政府指揮下的“大合唱”。用官方語言說,是構建一個“政府主導、部門主動、企業主體、領導小組主推”的質量工作責任落實機制。
在本次會議上,領導小組要求各市縣和省級有關牽頭部門組織一次系統的質量調研,要求各地從宏觀經濟運行質量著眼,從微觀的行業、企業質量著手,展開一次調查,全面分析評估本地、本行業的質量競爭力水平,認識自身優勢和差距,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記者從領導小組會議上獲悉,浙江省政府質量獎的評審工作目前已經全面展開,第一批獲獎名單將在質量月公布。此前,浙江省已經有9個地級市設立了市長質量獎、38個縣(市、區)設立了縣(市、區)長質量獎。
目前,在浙江以政府質量獎為代表的各類質量激勵引導政策,已經成為引領當地企業開展質量提升、追求卓越績效的指揮棒。這些政策覆蓋了質量趕超、標準創新、名牌培育、質量管理、計量管理、能源管理等方方面面。據不完全統計,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每年投入的引導獎勵資金在10億元以上。
在質量強省戰略中如何構建大質量工作格局,浙江省政府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通過樹立大質量觀,站在發展的大局看質量,圍繞升級轉型抓質量。
浙江省副省長王建滿說,質量強省,首先要樹立大質量觀。在大質量觀視角下,質量不再是一個技術名詞,而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一種社會責任和公共義務,是一個宏觀概念、一項宏觀工作,必須從政治與全局的高度,從戰略決策的層面來安排質量工作。所以在質量強省戰略中,浙江省提出質量工作要立足產品質量提升,而又不能局限于產品質量,浙江要在全國率先樹立有質量的政績觀和全社會參與質量的全局觀。
據了解,浙江省目前正處于從中等發達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轉變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綜合試驗區,擔負著探索經驗、率先轉型的任務。浙江省正是站在這個大局上安排下一步質量工作的。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質量水平的提升促進產業水平提升,以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為切入點,大力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轉變,讓浙江經濟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走出一條高技術、高效益、低能耗、少污染的有質量的發展道路。
大監管
浙江省構建大質量工作格局,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努力在全省范圍內形成“政府總責、屬地管理、部門指導、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大質量、大監管工作新格局,做到“全面監管、全過程監管、全社會監管”。
大監管,必須從小處著手、從最基層著手。浙江省質監部門通過切實推進鄉鎮政府擔負起轄區質量責任,實現鄉鎮質量工作常態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作用,讓協會成為政府質量工作的好幫手。
浙江經濟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小民營企業數量眾多,大量企業集聚在鄉鎮的工業小區。以往有的基層鄉鎮政府由于質量觀念不強,容易忽視質量工作,有的由于受體制束縛,在質量安全管理中沒有相應的執法權限,工作積極性不高,出現了“看到的無權管、有權管的看不到”的執法斷層,基層質量監管工作出現了真空,鄉鎮質量安全管理基礎薄弱成為各地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軟肋。
建立一支穩定的基層質量監管隊伍成為浙江各地積極探索的共同問題。2007年以來,浙江省質監局支持基層局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鄉鎮政府質量工作試點,采取多種措施推進鄉鎮(街道)政府切實擔負起質量安全責任。諸暨市、樂清市、嘉善縣、海鹽縣、義烏市等市縣通過延伸質監工作觸角,設立基層質監站所,推動鄉鎮政府建立起了鄉鎮質監員、村居協管員、企業質量安全員為主體的基層監管隊伍網格。
例如,義烏市6個鄉鎮政府都成立了質監監管領導小組,并建立質量聯席會議制度,通過質監員、協管員、安全員3支監管階梯隊伍,牢牢將基層質量安全動態信息掌控在手中。諸暨市各鄉鎮的安監站擔負起了特種設備安全日常巡查、整改監督等任務。在臺州市開展的質量先進鄉鎮(街道)創建活動中,各鄉鎮(城區)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成為“質量協管”,管起了轄區內各生產企業的“質量家事”。他們幫助企業搜集質量管理信息,聯系質監部門,共同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根據質量強省的工作要求,到今年年底,浙江省質監部門將協助鄉鎮政府建立一支由鄉鎮質監員、村居協管員、企業質量安全員組成的農村質量安全監管隊伍,確保每家涉及“三個安全”的中小企業有專人監管,初步形成以鄉鎮政府為主導、以基層站所為基礎、以質監“三員”為網絡的質量安全區域監管新模式,形成“市縣統籌、鄉鎮主抓、部門指導、屬地管理、社會參與”的鄉鎮區域質量監管工作新格局,解決監管“缺位”和“不到位”的問題。
浙江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多,其薄弱的生產質量管理基礎使得企業產品質量低、檔次差,市場競爭力不強。為了突破困境,走出低價惡性競爭的困局,浙江各地產業行業紛紛建立自律的行業協會。截至目前,全省登記注冊的行業協會達到2450家,約占該省民間組織數的10%,其中,全省性行業協會達到193家。各行業協會或通過加強自律促企業質量提升、公平競爭;或緊密聯系企業抱團發展,助產業轉型升級、平穩發展,成為了政府與企業間溝通聯系的紐帶橋梁,企業與企業間交流合作的潤滑劑和黏合劑。
近幾年來,浙江省質監系統充分利用行業協會這個有力抓手,督促企業嚴格自律,采標制標,提高生產質量管理水平,幫扶產業創新提升品牌培育,使其發揮著許多政府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到的“第三部門”的作用,成為了質量監管工作中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
溫州樂清的頭盔行業因為使用回收廢塑料生產安全帽,曾被央視等多家新聞媒體曝光,戴上了區域“問題產業”的帽子,并引發了行業“大地震”。事發后,當地頭盔行業協會在第一時間倡議全行業停產整頓,推出行業自律公約和質量安全承諾制度,并成立協會監事會和舉報檢查隊伍,積極開展行業自律、自查自糾工作;同時協會還積極建言獻策,協助質監部門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并主動聯系爭取相關技術支持,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為該產業未來的良性健康發展贏得生機。
大平臺
浙江省質監局局長瞿素芬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局致力于集合各方力量,建立開放式質量工作大平臺,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一是主動與省級有關部門和政策研究機構合作,研發出一批質量研究成果;二是積極爭取產業部門、科技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把質檢科技機構建設納入到科技部門的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和地方創新平臺建設之中;三是整合各個方面的質量技術人才和資源,加強標準信息服務和各類質量人才培訓服務。
據悉,浙江質監部門先后與經貿部門建立了共同實施的技改推動采標的工作機制,與科技部門共同推動專利融入標準、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實施機制,與外經貿部門建立共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合作機制。在合作中,有關部門在出臺相關政策時都會優先考慮如何推進質量提升工作,以方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對于集合資源產生的巨大能量,長興縣質監局局長王堅深有體會。長興是我國主要的動力蓄電池生產基地,該局建有一個電池檢測中心,局里想把其建成省級中心,但是因為沒有錢、沒有場地,進展一直不大。直到2009年,局里按照集合力量搭平臺的思路運作后,機構面貌在一年間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通過該局與縣科技局的共同努力,如今,這個中心已經具備對鋰電池、鎳氫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領域90%以上項目的承檢能力,檢測能力已超出了一些老牌的國家級中心,還被東風汽車股份公司通過社會公開招標確定為該公司唯一的電池準入檢測單位。今年,這個中心又積極申報了省科技廳“行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項目,承建浙江省綠色動力電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提出了爭創國家級綠色動力電源產品質量檢驗中心的目標。
近年來,浙江局十分注重推動技術機構參與全省產業或園區的創新平臺建設,把技術機構打造成為集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培訓、咨詢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支撐平臺。在浙江省32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中,有14家質監技術機構參與建設。這些按新思路運行的檢測機構積極向中小企業開放實驗室,在常規檢驗之外,積極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技術研發、技術攻關和新產品中試等服務,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最近兩年來,浙江省質監系統通過開展“企業服務年”等活動,連續兩年免費培訓了10萬名以上生產企業的廠長經理或質量負責人,幫助5000多家中小企業健全質量管理體系。與此同時,質監部門還在67個塊狀產業推廣聯盟標準,統一準入門檻,建設區域品牌。
為了做好各項工作,浙江質監部門充分利用了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為服務企業,各級質檢機構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大企業合作,成立了100支專家服務隊;在樂清市,質監部門和工商部門聯合開辦了藍箭紅盾論壇,定期給企業負責人做經濟形勢輔導,還與相關大學管理學院聯合開辦了MBA培訓班;在永康,當地質監局通過行業協會組織行業內技術專家定期到需要技術服務的企業開展技術指導。
“鼠標輕輕一點,標準就在眼前”。為了滿足企業對標準信息的需求,浙江質監部門通過建標準平臺,積極打造浙江特色標準文獻館藏體系。這個平臺集合了省標準化研究院、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計量學院、省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科技情報,目前已經收集館藏題錄93萬多條,標準文獻數據總量33.9萬條,建成國內外技術法規、WTO/TBT/SPS通報數據庫、出入境檢驗檢疫標準數據庫、計量標準數據庫、檢驗檢測標準數據庫、食品安全限量國內安全標準數據庫等8個數據庫,全面覆蓋與浙江省14類重點產業相關的主要國內外標準和技術法規。有了這個標準平臺,浙江企業可以足不出戶,詳細了解最新的國際、國內標準。 《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