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里的質檢人
———遼寧檢驗檢疫局戰高溫斗酷暑堅持查驗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陳 曦 劉 漣 通訊員 吳云常 胡 偉 張寶峰
7月29日,星期四,天氣多云,最高溫度31攝氏度,最低溫度23攝氏度,空氣濕度90%。入伏以來,大連一直遭遇著這種高溫悶熱的“桑拿天”,人只要在戶外稍微活動都會汗流浹背,而在最高溫度將近50攝氏度的油輪甲板上,檢驗檢疫工作人員的辛苦可想而知。
這一天,大連新港“7·16”事故后0區靠泊的第一條30萬噸級油輪“遠山湖”號準備卸貨,遼寧檢驗檢疫局鑒定處業務三科的4名工作人員提前進入碼頭和罐區,準備進行船艙和岸罐計量。
船艙計量任務由徐劍鋒和吳蘇寧兩名同志承擔。正午時分,濕熱的暑氣籠罩了他們全身。頭上是明晃晃的太陽,腳下是曬得滾燙的油輪鋼板,而為了降溫和醒目而涂成淺色的甲板表面又毫無保留地將陽光反射到他們的身上和臉上。吳蘇寧手中的測溫儀顯示,甲板表面溫度將近50攝氏度。
汗水順著徐劍鋒和吳蘇寧的臉一直淌下,甚至順著腿流到了鞋子里。“遠山湖”號是大連造船廠為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建造的30萬噸級VLCC輪,一共有17個液貨艙,他們要對每一個液貨艙的溫度和深度進行仔細地測量。這一趟下來,在甲板上一待就是兩個小時,衣服和褲子都濕透了。為了幫助企業盡快恢復生產,他們忙碌得甚至來不及擦拭一下。
在岸罐上檢尺的席濤和李連軍兩名同志也面臨著嚴酷的高溫挑戰。登罐的梯子扶手曬得燙手,戴著手套才能握住,進行取樣所必須戴的長筒膠皮手套里能甩出汗水來。一打開測量口和取樣口,因長時間暴曬,罐內儲存的原油蒸騰出來的刺鼻油氣熏嗆難忍,火辣辣地令人睜眼都困難。四五十攝氏度的油溫在冬天可能給工作的同志帶來些許溫暖,但此時卻燙得席濤和李連軍兩手不停地倒換著取樣器,他們需要花費比平日更多時間和氣力才能裝滿一個取樣桶。一個岸罐做下來,兩人已經渾身濕透,就像剛從水里面撈出來一樣。
同一天,遼寧丹東鐵路客運口岸,室外溫度高達32攝氏度。16時30分,丹東檢驗檢疫局查驗一科的金懷志和其他5名同志頂著烈日,走上國際聯運旅客列車進行檢疫查驗。車廂內沒有空調,溫度高達35攝氏度。當走到其中一個包廂時,金懷志手中的個人輻射計量儀發出一陣急促的“嘀嘀”聲,提示輻射超標。金懷志立即通過對講機報告值班科長,科長指示馬上通知列車長協助疏散旅客到6米外,檢驗人員身著輻射防護服進行復查。金懷志飛奔回辦公室,換上30多斤重的輻射防護服,又跑步回列車上進行檢測。此時,汗水早已浸透衣服,但他依然一絲不茍地認真進行放射性監測。經過半小時的反復監測,金懷志獲得了強放射性元素超過本底值77倍的準確數據,他隨即將放射性物品轉移到列車下的安全地帶,并通知列車長列車可以正常運行。18時30分,該趟列車從丹東鐵路客運口岸正點發出,夕陽下,臉上滿是汗水的金懷志長出一口氣,露出了喜悅的微笑。
上述兩個場景僅僅是遼寧檢驗檢疫人入夏以來迎戰高溫酷暑的一個片斷。據統計,遼寧檢驗檢疫局下轄19個海港、空港和陸路鐵路一類口岸,平均每天有50多名檢疫人員冒著酷暑到口岸一線,對口岸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衛生監督;遼寧口岸夏季平均每天進出港船舶達50多艘次,每天至少有110名檢疫人員實施登輪和靠泊檢疫;夏季平均每天進出港國際航班達80架次,每天需要160人次檢疫人員實施登機查驗和衛生監督。《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