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絮用纖維制品既占用緊張的救災運輸資源又增加災區管理成本
救災產品質量檢驗模式急需改變
□ 本報記者 徐 風/文
一個多月以來,我國很多地方連續發生泥石流災害和洪水災害。每次災害發生后,飲用水、方便食品、棉衣棉被、帳篷等都是最先運抵災區的救災物資。其中,棉衣棉被和部分救災帳篷屬于絮用纖維制品,由于災區急需,以及捐贈單位或慈善機構急于購買或組織絮用纖維制品生產,個別生產者和銷售者往往利用這個特殊的時機發不義之財。
據了解,每次災害發生后,中國纖維檢驗局都積極部署災害發生地的專業纖檢機構積極行動,確保災民不受不合格絮用纖維制品甚至“黑心棉”的損害。即使如此,由于抗震救災物質調撥速度快、品種多、數量大、任務重,少部分不合格絮用纖維制品甚至“黑心棉”還是占用了災民急需安置的寶貴時間和緊張的運輸資源,也給災害發生地專業纖檢機構造成了極大的工作壓力。
記者從甘肅省纖維檢驗局了解到,自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后,該局與有關部門和慈善機構迅速啟動了保障救災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安全的工作機制,沒有經過纖檢機構檢驗絮用纖維制品不得運往災區,除對甘肅本地的絮用纖維制品生產企業和商戶加強執法檢查外,還在蘭州、天水、甘南等進入舟曲的救災物資主要關口進行檢驗。通常的情況是,從鐵路、民航、公路運抵這些市、州的絮用纖維制品要經過專業纖檢機構檢驗后再運往舟曲。災害剛剛發生的半個月內,災區急需救災物資,又不能因為檢驗而耽誤時間,所以,凌晨奔赴檢驗現場、深夜還在現場檢驗已成為甘肅纖檢機構的工作常態。
舟曲的救災還在繼續,而青海玉樹抗震救災中絮用纖維制品質量把關情況已形成詳盡的總結報告。據了解,玉樹地震發生后,青海省纖檢局迅速啟動免費檢測抗震救災絮用纖維制品工作。檢測人員日夜值守在省民政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省紅十字會、省慈善總會、西寧機場、西寧鐵路貨場5個救災物資點。在災害發生的半個月內,累計檢驗375批次,共計42.98萬床/件。其中,棉被褥12.85萬床、棉衣7.75萬件、帳篷2.15萬頂、單夾服裝7.8萬件、其他13.6萬床/件,貨值總計1696.2萬元,工作強度之大可見一斑。
除現場檢測外,青海省纖檢局還意識到,省內外的捐助者就近在西寧市采購絮用纖維制品的數量會急劇增加,便第一時間對西寧市小商品市場及周邊市場開展執法檢查,要求絮用纖維制品生產企業和商戶確保產品質量。在災害發生的半個月內,該局共出動執法人員876人次,檢查生產銷售棉被褥、棉衣褲、棉帳篷、床墊企業189個,查獲違法經營戶19戶,辦理案件18起,為奉獻愛心的捐贈單位追回經濟損失16余萬余元。
據統計,經青海省纖檢局檢驗,不合格棉被褥占棉被褥檢驗總量的16.2%,不合格棉衣占棉衣檢驗總量的13.7%,絮用纖維制品總體不合格率7.9%。抗震救災開始后,青海省纖檢局從上到下都表現出高漲的工作熱忱,即使在省會西寧,有病情加重的,也有過度勞累病倒的,吃盒飯、喝涼水,從白天一直工作到深夜。抗震救災結束后,經與民政部門協商,青海省纖檢局對不合格絮用纖維制品采取暫時就地封存和退回原地兩種方式處理,就地封存占用了當地的倉儲資源,退回原地需要再次耗費運輸資源,兩種方式都要付出相應的管理成本。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合格的絮用纖維制品在發往青海之前進行了檢驗,既不會占用緊張的運輸資源進而影響災區急需物質的運輸,也不會占用當地的倉儲資源,更不必折騰來折騰去地再運回捐贈地,也不必為此付出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因此,業內人士建議,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幾乎任何自然災害的救助都離不開絮用纖維制品。需要建立一種協同有效的工作機制,各地專業纖檢機構對捐贈的絮用纖維制品進行檢驗并出具檢驗報告,就可以直接安排救災物資的發放。災區當地纖檢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本地救災絮用纖維制品把關,同時加強對災后絮用纖維制品生產及流通領域的監督檢查。這不僅能夠減輕災區纖檢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還可以從總體上提高纖檢工作服務救災的效率。《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