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驗收主要依據的是合同里的指標,沒有強制性標準
進口鐵礦石質量不硬氣
圖為在山東省日照港,檢驗人員對產地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進行現場取樣。陳為峰 攝
□ 本報記者 徐建華/文
1.14億美元。當澳大利亞鐵礦石企業吉布森山鐵礦(以下簡稱吉布森山)日前向日照鋼鐵集團(以下簡稱日鋼)開出自己的索賠金額時,不僅創造了我國鋼鐵企業被索賠的紀錄,更開了國外礦商針對中國內地鋼鐵企業因單方面毀約公開進行仲裁索賠的先河。
對于這份天價索賠訴訟,日鋼并不認同。日鋼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澳方仲裁機構已經作出裁決,但日鋼并不認同。目前公司已經聘請法律專家對裁決進行分析評估,并將于近期在澳大利亞提起訴訟,尋求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
據日鋼透露,導致礦石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的原因是鐵礦石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日鋼與吉布森山鐵礦2007年6月簽署了長達15年的鐵礦石長期供應合同。根據協議,日鋼每年進口吉布森山鐵礦240萬噸的鐵礦石,但日鋼發現在隨后進口的45艘船礦石中,絕大多數質量沒有達到合同約定的標準。
由于質量不合格,引來一個金額高達1.14億美元的官司,日鋼和吉布森山聯合上演的這部鐵礦石質量糾紛大戲,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引發了大家對進口鐵礦石質量的憂慮。
價升質降
日鋼和吉布森山的鐵礦石質量糾紛,只是我國進口鐵礦石質量的一個縮影。
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口鐵礦石逐月走高,而在價增的同時,質量卻持續下滑。今年上半年,半數以上的進口鐵礦石質量不合格。這一狀況再一次體現出礦商們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以及中國鋼企在鐵礦石貿易中的無奈。
根據海關統計,1~7月份進口鐵礦石均價呈現上揚趨勢,逐月連續走高,從1月份的89.89美元/噸上漲至7月份的141.38美元/噸,漲幅達57.3%。而隨著鐵礦石進口均價一路高歌猛進,進口礦的質量卻逆向下滑。有關部門公布的資料表明,2009年進口鐵礦石質量合格率只有51%,2010年上半年進口鐵礦石的質量則更差。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市場發生了劇烈變化,國際金融資本介入及國外主要供應商利用其對資源的壟斷優勢,不斷提高要價,目前以季度定價模式大幅推高礦石價格,危及鋼鐵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指出,進口鐵礦石價格在大幅上漲的同時,其品位卻越來越低、質量越來越差。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111.5美元/噸,比上年同期增加35.6美元/噸,上漲46.9%,其中6月份高達139.85美元/噸,比上年同期增加71.72美元/噸,上漲105.3%。
鐵礦石分析師唐曉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鐵礦石質量不合格,集中表現為合同價指標和實際到貨指標不符,一般實際到貨時的鐵礦石質量遠遠低于合同的約定,尤其是鐵含量不達標表現尤為突出。
唐曉攬分析認為,我國進口鐵礦石質量不斷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與我國擴大鐵礦石進口國來源有關,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不排除一些小國的鐵礦石質量本身不過關的情況;另一方面,受國內鐵礦石需求不斷走高的影響,我國鐵礦石進口已經越來越亂,不斷朝貿易商、小廠商的趨勢發展,這也造成了鐵礦石的質量沒有保證。除此之外,也不排除主要供貨國的鐵礦石品質的下降。
強制性標準缺失
據了解,我國進口鐵礦石品種主要有粉鐵礦、塊鐵礦和球團礦等,供貨方有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30多個國家,主要供貨國為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全球鐵礦石進口大國,但令人感到憂慮的是,進口鐵礦石的質量卻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從目前進出口公布的數據來看,進口鐵礦石品質不合格主要集中在鐵含量、水分、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等雜質含量、粒度不符合合同要求,具體表現為鐵含量下降、“以水充貨”現象嚴重、雜質元素含量偏高和粒度偏差大。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進口鐵礦石品質檢驗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計價指標上,特別是鐵和水的含量,中方與外方檢測結果存在差異,鐵含量國外檢測值高,水含量國外檢測值低。部分進口批次的鐵含量差值超過一個百分點,水含量差值超過兩個百分點,個別批次差值達4.55個百分點,存在明顯的欺詐嫌疑。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鐵礦石品質強制性標準,到貨檢驗只能依據雙方簽訂的合同。部分鋼鐵企業為爭搶貨源,忽視原材料的質量要求。國內不少貿易商和中小鋼廠的合同條款中,簽訂的檢驗指標只有典型值,沒有保證值,甚至不作品質方面的要求,不利于保障收貨方的利益。
“目前雙方的質量驗收主要依據的是合同里的指標,并沒有強制性標準。”唐曉攬說,“盡管從法律的角度看,如果供貨方的品質不達標,可以采取法律手段進行索賠,但大部分官司屬于跨國管理,索賠起來難度不小,如果合同本身就沒有約束性指標,等于只能自己‘簽收’。”
進口鐵礦石質量不合格直接影響鋼鐵企業的利益。專家表示,鐵礦石高爐煉鐵是以精料為基礎。品位下降造成高爐燃料比、焦比升高,噸鐵渣量增加。所以使用不合格礦石對鋼企既不經濟,又與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方針相違背。
用質量“緊箍咒”治亂
鐵礦石進口秩序混亂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歷史上看,中國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國進口的鐵礦石,一般品位都在63%以上,但隨著鐵礦石價格的飆升,市場投機情況越來越嚴重。“今年上半年在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我們在調整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實行代理制,對進口鐵礦石流向進行審核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單尚華說。
據悉,中國鋼鐵行業已通過了《2010年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標準》、《進口鐵礦石代理制實施細則》、《進口鐵礦石合同定期上報登記及其流向登記備案規定》三項措施。單尚華強調,要實行進口鐵礦石合同定期上報登記及其流向登記備案規定,相關進口合同要上報后經過審核,對不符合要求的合同、質量低下的合同,不給予備案。
另外,為了制止盲目進口的現狀,中鋼協還禁止其會員進口含鐵量低于60%的鐵礦石。“雖然有這樣一個口頭上的說法,但執行得并不好,很多含鐵量低于60%的鐵礦石仍然有鋼鐵企業在進口。”唐曉攬說,“當前,我國鋼鐵企業一定要找大的、正規的貿易商來進口鐵礦石,從而保證質量”。
業內人士指出,進口鐵礦石價升質降的背后,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在鐵礦石方面話語權的缺失。一方面,我國鋼鐵的產量和銷量已經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國內鐵礦石供不應求,進口產品自然受歡迎。
與此同時,我國鋼鐵產業的產能過剩也助長了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去年出臺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抑制產能過剩、提高產業集中度就是其核心內容之一,但從實施一年來的情況看,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產能過剩仍然存在,且行業出現增產減收現象。另一方面,行業集中度仍然不夠,遠沒有達到《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的“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的比例達到45%以上”的目標。
單尚華表示,我國煉鋼生產主要靠鐵水,鐵鋼比一直在0.96噸/噸以上,因此短期內鋼鐵生產原料還要依靠鐵礦石。在這種情況下,要結合具體情況研究確立我國的保障體系。這一體系包括4個方面,一是完善廢鋼回收體系;二是提請國家鼓勵加速國內鐵礦開發,確保國產礦占40%以上份額;三是積極推進“走出去”發展戰略,力爭使我國海外權益礦比例有較大提高;四是研究對國外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反制措施,爭取公平貿易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