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全國各地通過提升質量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據新華社電 到2010年底,全國已有21個省、自治區作出了質量興省、區的決定,制定了質量興省、區的方案,廣東省、浙江省明確提出了建設質量強省的目標。而在“十一五”初期,全國只有海南一個省實施“質量興省”戰略。
“十一五”期間,各級地方政府切實加強對質量工作的領導,建立了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體系,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監管、推動質量進步的政策措施。越來越多的地方把發展經濟的方式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全國的許多縣級地方也開始把提升質量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抓手。“十一五”初期,我國有1100個縣市區開展質量興縣、市、區活動,到2010年底,開展這項活動的縣市區已達到2300多個,超過全國縣級行政區域總數的80%。通過這項活動,很多地方、企業更加重視質量,逐步從追求數量規模轉向追求質量提升,不僅提高了質量總體水平,而且增強了區域經濟競爭力,提升了區域形象。
曾因質量低劣一度聲名狼藉的溫州皮鞋行業和低壓電器行業,現在已涌現出以康奈、奧康和正泰、德力西等為代表的行業領先者。溫州市在開展質量立市活動中,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監督管理相結合,用重典、出重拳,嚴厲打擊各種制假售假行為,集中整治區域性、行業性的質量問題,摘掉了全部區域性或行業性產品質量問題的“帽子”。河南省建立健全了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建立了企業質量信用等級評價體系。
質量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擴展。各地質監部門在開展提升產品質量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積極爭取地方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對質量工作的重視與支持,發動社會力量,推動質量工作。
江蘇省不僅將質量管理、標準、計量、認證、監督等質量基礎工作納入活動范疇,而且建立健全驗收標準,對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生活質量、科技進步等指標進行考核,突出體現了“大質量”的概念,促進了區域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作為經濟強省,廣東省的工業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多年徘徊在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10月,廣東省政府發文正式成立質量強省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長和3位分管副省長擔任小組組長和副組長,成員由省直單位32個部門的廳局長組成,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質監局。
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得以提高。通過開展提升產品質量的活動,各地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了明顯提高,區域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安徽省銅陵市以基礎產業帶動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堅持走“質量興市”之路,現已形成水稻、棉花、油菜、銅陵鳳丹、銅陵白姜及蔬菜六大產業及科學的區域化布局,同時以銅陵華源麻業為代表的一批骨干農業龍頭企業迅速崛起。《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