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建設不能“貼標簽”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質量誠信體系建設
□ 本報記者 羅 兵/文
“低價招攬高價賣,價格欺詐實堪哀。誠信歷為經商本,欺詐未見發長財。商業信譽靠自樹,弄虛作假自砸牌。競爭勝負在人氣,人氣受挫生意衰。顧客人心豈可戳,樂毀厭增趨垮臺。逆耳忠言若不信,請君歷時拭目待。”這是近日山東的一位消費者在遭遇商家欺詐之后寫的一首打油詩,道出了消費者對商家誠信缺失的不滿與無奈。
兩會期間,針對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商業欺詐、誠信缺失問題,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誠信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障礙,必須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杜絕“貼標簽”式的假誠信。
質量誠信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的質量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缺乏誠信和認真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唯一的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中國質量管理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劉源張曾經表示。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雅士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利鈿深有同感。他在兩會期間表示,要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地位,就應該走標準強國、質量強國、信用強國之路。
在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銀川市市長王儒貴看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是生產力水平和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目前市場上偽劣商品屢禁不止,商業欺詐、經濟犯罪猖獗等現象依然十分嚴重,已成為國民經濟健康肌體上的毒瘤。
“我就是要呼吁全國的國企、民企都要向阿里巴巴學習。如果中國的企業都有這樣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誠信的價值觀,中國的企業一定可以做大做強。”全國政協委員、原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參加經濟組討論時表示,誠信是市場經濟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而現在國內企業最缺的就是誠信。
失信記錄必須發揮懲戒作用
在提及誠信建設時,不少委員都認為,中國的誠信建設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必須獎懲分明,讓不誠信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3月4日,在政協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銀聯董事長蘇寧介紹,目前中國建立了征信體系,已經涵蓋了7.7億人的信用資料,以及1700萬家企業的信用情況。這個系統建成后,對社會信用意識提高幫助很大。
張利鈿認為,質量誠信的核心是要把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要將誠信至上作為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強化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同時要嚴厲打擊粗制濫造、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行為,維護中國制造的質量誠信。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鄭鄂呼吁:將眾多部門整合起來行動,讓不誠信者無處可藏。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道德等多種手段,使失信者付出應有代價,使守信者收獲應得利益。一是由政府綜合管理部門依法做出公示性懲戒,如公布“黑名單”等;二是由政府專業監管部門做出監管性懲戒,采取警告、處罰、取消市場準入等行政管理手段;三是由金融、商業和社會服務機構做出市場性懲戒,對信用記錄好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優惠和便利,對信用記錄不好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嚴格限制;四是通過信用信息廣泛傳播形成社會性懲戒,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阻;五是由司法部門做出司法性懲戒,通過立法,明確失信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嚴格責任追究。
統一誠信體系非常有必要
據了解,目前國內有關部門先后建立了本行業的誠信體系,如銀行誠信系統的貸款評級、商務部與國資委主管的商務誠信評級、工信部的工業企業誠信建設、工商總局的合同誠信、國家質檢總局的質量信用記錄等,雖各自發揮一定作用,但由于沒有做到統一統籌和信息共享,遠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此,有不少代表委員呼吁,我國應當統籌建立我國統一的社會誠信體系,形成合力,推進我國誠信體系制度的建設。
鄭鄂建議,要盡快建立并開放國家征信數據庫。由專門部門牽頭,整合相關政府部門掌握的企業和個人信用的數據資料,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數據庫建設的標準化,實現互聯互通,向社會有序、有償開放。
政協委員陳曉穎表示,這樣一個系統應該和全國其他部門、行業聯動,如果把生產和消費的數據結合起來,就是一個質量誠信數據庫。
還有政協委員表示,這個系統應該是一個全國性的系統,包含各方面的信用記錄。蘇寧透露,現在國務院已經成立了由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現在已經達成了共識,正在穩步推進。《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