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各地以科技為支撐不斷創新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模式,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構筑了持續有力的金融支撐。
廣西那坡縣瞄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瓶頸,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對農戶信用信息系統進行升級,成功打造出依托“PC端+手機App”的農戶信用信息系統。這一系統通過手機App,將信息采集端口拓展到專職采集員、農戶、企業、三農金融服務室、金融機構、政府等六類信息提供者,建立信息主體自主發起信息更新的機制,實現農戶信用信息采集的分散化、動態化和交叉驗證。截至2019年6月末,新系統已采集那坡縣41164戶農戶信息,覆蓋面達89.5%。
黑龍江省克山縣按照“政府主導、央行推動、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原則,深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克山模式”,構建了“信息采集+信用評價+信貸投放+社會應用”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克山縣依托農村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評定,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果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縣域信用環境在整體上顯著改善,有效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創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離不開制度建設的完善。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江西省蘆溪縣建立了“紅黑名單”發布制度,每季度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發布一期“紅黑名單”,落實褒獎誠信、懲戒失信等措施,進一步完善法院、公安、市監、稅務等成員單位的誠信紅黑榜數據、信息歸集、雙公示報送,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
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運城市中心支行依托山西省中小微企業與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建成“整村授信”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利用“整村授信”模式,對信用戶貸款投向和農業生產進行事前評級,事中動態管理,事后監督生產經營,確保了支農信貸資金的安全高效運行和精準“滴灌”。截至2019年6月末,共評定信用戶33.86萬戶、信用村453個、信用鄉11個,共為信用戶授信104億元、發放貸款72億元,實現了農戶和銀行的雙贏。
在山東省壽光市首個文明信用試點村崔嶺西村,中國人民銀行壽光市支行指導村兩委和農商行,按照“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勤勞致富、家庭和睦、庭院整潔、資信良好”六項標準,通過“建檔、宣傳、評議、入戶、授信、簽約、驗收”七個步驟,為村民建立信用檔案、開展整村授信,共評定AAA、AA、A三級文明信用戶224戶,并分別給予15%、10%、5%的利率優惠。截至2019年6月末,壽光市文明信用工程已完成732個村莊整村授信,涉農貸款余額163億元,較年初增加9.57億元,帶動貧困戶420人脫貧致富。如今在壽光,誠實守信轉化為可用的“活錢”,讓農戶嘗到了講文明講信用的甜頭。同時,信用評定結果與文明村鎮評定掛鉤,推動了鄉村文明建設,全面優化了農村信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