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坐炕上嘮嘮!”
記者被張鵬飛老兩口熱情地拉上了大炕。中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得屋子亮堂堂,窗外是三三兩兩的奶牛,或站、或躺。再有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擠奶的時間。
5月26日中午,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泰康奶牛廣場,隨手敲開了離大門口最近的一套房間,不經意間認識了來這里養牛近10年之久的這對內蒙古老人。
內蒙古的奶農,為何千里迢迢來到這里養奶牛呢?
“2003年的時候,這里招商,我尋思了一下,比自己在家里養合適,就帶了15萬元現金和老伴過來了。”
奶牛廣場招商引資,是個特例。后來再沒有過。但是像老張這樣的奶農和泰康奶牛廣場這樣的奶站,全縣還有不少,他們構成了伊利集團乳品產業鏈最重要的環節——奶源。因為伊利杜爾伯特工廠,是伊利集團國內最大的嬰幼兒奶粉生產基地。
“在這里養牛,比較省心一些,因為飼料包括疫病防治都有公司操心。秸稈、飼料都比老家要便宜一些。”老張說。
在泰康奶牛廣場一角,飼料生產車間負責人劉軍的話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廣場實行小區式管理,集中飼養,使用伊利專供的TMR(全混合日糧飼料)。我們對每個批次的飼料都進行檢驗,杜絕黃曲霉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質。”
據悉,2006年建成的這個TMR車間日產量6噸多,主要供給泰康奶牛廣場里上千頭牛。性能優良的TMR飼料攪拌機帶有高精度的電子稱重系統,可以準確計算飼料,并有效地管理飼料庫,不僅顯示飼料攪拌機中的總重,還可計量每頭牛的采食量,尤其是可對一些微量成分準確稱量(如氮元素添加劑、人造添加劑和糖漿等),從而生產出高品質飼料,保證奶牛每采食一口日糧都是精粗比例穩定、營養濃度一致的全價日糧。
有了現代化的飼料生產,甚至是機械化的擠奶,那么,奶農是不是就把飼料撒到圈里,盤腿坐在炕上抽煙,到時候牽著奶牛去擠奶,回頭數數鈔票就完了?遠非如此。
牛有在產的,有育成的;飼料也大有講究,有精補飼料,有濃縮飼料,怎么科學搭配,讓牛吃得好?老張認為,要想養好奶牛,產好牛奶,就得把奶牛當自己孩子養,“人都有個頭疼腦熱,胃口好壞,自己的每頭牛都有不同脾氣,不同的狀況,什么時候多喂、什么時候少喂甚至是不能喂,這里頭門道多啊!”他說起喂牛經,頓時來了精神。
事實上,老張的養牛經,也并非全是“經驗主義”,有著相當的科學依據。在建立泰康奶牛廣場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之初,該縣質監局就積極與縣畜牧獸醫局等部門溝通,取得技術上的支持,為標準體系的制定打好基礎;還共同組織聘請有專業證書的畜牧獸醫師,對標準化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質監部門和伊利集團共建的實驗室,也時刻監控每批次牛奶的理化指標,并反饋到飼料等部門。
“廣場門口的樓房是個培訓中心,定期不定期地對各鄉鎮、村屯奶農、防疫員、畜牧員培訓,通過示范帶動,讓更多的奶農走標準化養殖道路。”王春波透露,像泰康奶牛廣場這樣的示范小區,去年全縣建成投入11棟,今年的目標是27棟,將來計劃布點到鄉鎮、重點村。
“像老張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公司+牧場小區+奶戶,即集中飼養、集中擠奶、科學管理、統一防疫。這種發展模式使牧場、小區的牛奶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奶牛產奶量顯著增加。目前全縣在產奶牛已經達到18萬頭。”縣農業部門一位負責人說,下一步主推的是“公司+規范化牧場園區”的發展模式,就是人畜分離、科學飼養、統一管理、統一擠奶、統一防疫,這種發展戰略可實現奶牛飼養業向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離這里不遠的蒙高力牧場園區就是這種模式。
當我們懷著一探究竟的心前往蒙高力的時候,卻吃了個閉門羹。
門口一塊顯眼的牌子上寫著:防疫期間,為了防止交叉傳染,謝絕一切參觀。“現在口蹄疫處于爆發期,我們這里也是縣里唯一沒有發病的牧場。請你們諒解支持。”該廠辦公室負責人說。
“人畜分離,統一擠奶,是一種趨勢。那里的牛奶品質就是要好一些,我這里平均每公斤是3.16元,蒙高力的奶,伊利能收到4.4元呢。”老張對蒙高力模式也很認同:“設備陳舊,模式跟不上,都會影響牛奶質量。我今年53了,頂多還能再干兩三年。兩三年之后,估計要改變,散戶可能會被淘汰。”